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23的博文

《四庫總目舉要》四

图片
  《四庫總目舉要》四 56.《周易詳解》十六卷。宋李杞撰。其書原本二十卷,焦竑《經籍志》作《謙齋詳解》,朱彝尊《經義考》作《周易詳解》。是書外久無傳本,惟《永樂大典》散見各韻中,四庫館臣採掇裒輯,排次校核,釐爲十六卷。書中之例,於每卦爻解其辭義,復引歷代史事以實之。宋李光、楊萬里等博採史籍以相證明,雖不無稍涉氾濫,而其推闡精確者,要於立象垂戒之旨,實多所發明。李杞之說《易》,猶此志矣。又自葉夢得《巖下放言》稱《易》之精蘊盡在《莊》《列》,程大昌著爲《易老通言》。李杞亦多引《老》《莊》之文。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清乾隆年間翰林院抄本等。 57.《淙山讀周易記》二十一卷。宋方實孫撰。此書《宋志》作八卷,《澹生堂目》作十卷,《聚樂堂目》作十六卷,曹溶所見凡二本,一本不分卷,四庫館臣所見本乃二十一卷。未知孰合之又分之。其書取朱熹《卦變圖》別爲《易卦變合圖》,以補《易學啟蒙》所未備。其說多主於爻象,不涉空談。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等。另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明抄本,南京圖書館藏有清抄本。 58.《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宋董楷撰。董楷學出陳器之,陳器之出朱熹,故其說《易》,以洛、閩爲宗。是編合程頤《易傳》、朱熹《本義》爲一書,采二子之遺說附錄其下,意在理數兼通。然程《傳》用王弼本,朱熹《本義》用呂祖謙所定古本,董楷遂以程《傳》在前,割裂朱熹之書散附程《傳》之後。 是書又題《周易程朱先生傳義附錄》,尚存元延祐二年圓沙書院刻本;元至正二年桃溪居敬書堂刻本;元至正九年廬陵竹坪書堂刻本等。另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 59.《易學啟蒙通釋》二卷。宋胡方平撰。胡方平之學出於董夢程,董夢程之學出於黃榦。榦乃朱熹女婿。此書即發明朱熹《易學啟蒙》之旨。蓋《易》之爲道,理數並存,不可滯於一說。朱熹因程《傳》專主明理,故兼取邵雍之數以補其偏,非脫略易理。方平此書,雖專闡數學,而根據朱熹之書,反覆詮釋,故所衍說,不若他家之竟離其宗。 是書尚存元至正年間刻明修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初刻本;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清家文庫寫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嘉慶十五年慶餘堂刻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日本杉原直養(心齋)校享和二年江戶昌平坂學問所據淸康《通志堂經解》本刊,弘化三年東都出雲寺萬次郎修印本等。 60.《三易

《說文津逮》(42)

图片
我們家的「呆萌」在睡覺   《說文津逮》(42) 瑗 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聲。《爾雅》曰:“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好謂之璧。”(王眷切) 今:云紐,山合三線韻去聲。古:匣紐,陽聲安部牙音。 《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郭《注》:“孔大而邊小。”婉清按:若璧之圓形中孔之玉器,邊小孔大謂“瑗”。見“璧”字。又曾運乾曰:“古讀瑗(王眷、于愿二切)如奐。《春秋左氏經•襄二十七年》‘陳孔奐’,《公羊》作‘陳孔瑗’。按:奐,胡玩切,匣母。古讀瑗又如環。《春秋左氏經•襄十九年》‘齊侯環卒’,《公羊》作‘齊侯瑗’。環,匣紐。”以此可證喻三歸匣。又“人君上除陛以相引”者,段玉裁曰:“未聞。瑗、引雙聲。孫卿曰:‘聘人以珪,召人以瑗。’”張文虎《舒藝室隨筆》:“疑‘人君’二字即‘召人’之誤倒。”桂馥《義證》:“謂引者奉璧於君,而前引其璧,則君易升。”婉清又按:《漢書•文士傳》,應劭字仲援,《漢官儀》《劉寬碑陰故吏名》《文心雕龍•議對》之屬作“仲瑗”。瑗、援古音同。援者,引也,古文作‘爰’。人君上除陛以相援,蓋以孔大邊小之瑗援之而上陛也。古或有是禮,待考。又許君所引《爾雅》較今本上下句倒。 環 璧也。肉好若一謂之環。从玉,睘聲。(戶關切) 今:匣紐,山合二刪韻平聲。古:匣紐,陽聲安部牙音。 《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郭《注》:“邊孔適等。”婉清按:《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有環,其一在鄭商。”孔《疏》引李巡云:“肉好若一,其孔及邊肉大小適等曰環,是環亦璧之類也。”若璧之圓形中孔之玉器,邊孔齊同謂“環”。見“璧”字。又環、還、旋、轉、圓、圜、營、縈之屬古皆通,均可表環繞義。另環、䁝亦通。《荀子•臣道》:“以環主圖私爲務。”王念孫《讀書雜誌》:“環讀爲營,營惑也,謂營惑其主也,營與環古同聲而通用。”婉清謂此營乃䁝。營者,匝居也,圍繞而居謂之營。䁝者,惑也。後人以“營”假借“䁝”則“䁝”字廢。以此觀之,則營、縈、䁝之屬必通環、還、圓、圜,均爲匣紐,雙聲。又“煢”亦可通“環”。《毛詩•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左傳•哀公十六年》:“煢煢余在疚。”則“嬛”與“煢”通。“嬛”“環” 均以睘爲聲符,故“嬛”“環”古音同,則“環”與“煢”古音亦通,煢亦當爲匣紐。又古“環”或譌爲“鍰”。《周禮•考工記•冶氏》:

《說文津逮》(41)

图片
  圖爲我家「呆萌」在梳理毛髮。 《說文津逮》(41) 琳 美玉也。从玉,林聲。(力尋切) 今:來紐,深開三侵韻平聲。古:來紐,陽聲音部舌音。 《爾雅•釋器》:“璆、琳,玉也。”郝懿行《義疏》:“琳者,《說文》云‘美玉也。’《書•禹貢》鄭《注》以爲‘美石’,石即玉也。《西都賦》云‘琳珉青熒’,《上林賦》‘玟瑰碧琳’,是琳爲碧青玉,與天璆同色,《爾雅》以其珍貴,異於它玉,故特釋之耳。”又《爾雅•釋地》:“西北之美者,有崐崘虛之璆、琳、琅玕焉。”郭《注》:“璆、琳,美玉名。琅玕,狀似珠也。”郝懿行《義疏》:“《詩•韓奕釋文》引鄭注《尚書》云:‘璆,美玉。琳,美石。琅玕,珠也。’《說文》亦云:‘琅玕,似珠者。’故《禹貢正義》引《釋地》說者皆云:‘璆、琳,美玉名。琅玕,石而似珠者。’《玉藻正義》引李巡、孫炎、郭璞等並云:‘璆、琳,美玉。’是郭義同李、孫,皆據《釋器》‘璆、琳,玉也’爲說。鄭必以‘璆,美玉。琳,美石’分爲二者,蓋據《子虛賦》‘琳、瑉’並稱,《上林賦》‘碧琳’與‘玟瑰’連文,知琳爲美石。實則玉、石同類,古皆通名耳。”婉清按:鄭說非也。璆即球也,璆、琳皆玉也。玉固乃石之美者,然若以美石釋玉,則難別璑、珛、璆、琳,是說不審矣。蓋鄭玄所言之美石者,乃玪也,非琳也。琳、玪古通。本書:“玪,石之次玉者。”故玪爲美石也,琳乃玉也,非一事。璆、琳皆今所謂和田玉,而其狀似珠者則曰琅玕。和田玉或青色,或白色,或青白石。《上林賦》之“碧琳”者,青色之和田玉也。和田玉有四大礦口之說,乃塔特勒克蘇玉礦、黑山阿格居改山谷、密爾岱玉山、阿拉瑪斯玉礦。《爾雅•釋地》所言“崐崘虛”,即密爾岱玉山也。郝懿行《義疏》引姚元之曰:“和闐之西南曰密爾岱者,其山緜亘,不知所終。其山產玉,鑿之不竭,是曰玉山。山恆雪,回民挾大釘巨繩以上,鑿得玉,繫以巨繩縋下。其玉色青。今密爾岱即古崐崘虛矣。”是也。琳即崐崘虛和田玉也。 璧 瑞玉圜也。从玉,辟聲。(比激切) 今:幫紐,梗開三昔韻入聲。古:幫紐,入聲益部唇音。 丁福保曰:“慧琳《音義》一卷十八頁、二十二卷十一頁‘璧’注皆引《說文》‘瑞玉也’。今本作‘瑞玉圜’也。此二義也。即‘瑞玉也,圜也’。”婉清按:《一切經音義》所引乃“瑞玉也”,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亦引作“瑞玉也”。或“圜”乃衍文,或若丁說,本作“瑞玉也,圜也”,難確考。又圜乃天體也,環者璧也。嚴可

《說文津逮》(40)

图片
我拍攝的雲竹湖 《 說文津逮》(40) 璿 美玉也。从玉,睿聲。《春秋傳》曰:“璿弁玉纓。”(似沿切)𤩅,古文璿。叡,籀文璿。 今:邪紐,山合三仙韻平聲。古:定紐,陽聲安部舌音。 王念孫《讀說文記》:“《繫傳》籀文作‘𤫀’,从玉。按:此字當从《繫傳》改作‘𤫀’。《玉篇》《廣韻》作‘𤫀’,是其證也。今作‘叡’,非。叡即聰明睿智之睿。”婉清按:王說是也。本書:“叡,深明也,通也。从𣦼从目,从谷省。”睿乃叡之古文,睿、叡即一字。若以“叡”爲“璿”之古文,則“叡”字重出。璿之古文當作𤫀。鈕玉樹、嚴可均、席世昌、沈濤、王筠、錢坫諸君亦從是說。又“璿弁玉纓”,今本《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作“瓊弁玉纓”。段玉裁曰:“《僖公廿八年》‘璿弁’,今本作‘瓊弁’。張守節《史記》‘璿璣’作‘瓊璣’。璿與瓊古書多相亂。”是也。又《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史記•封禪書》引作“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則璿、瓊亦可通,又璿、璇可通。瓊爲匣紐,而璿從睿聲。睿《廣韻》作‘以芮切’,喻四,古讀定紐,則璿亦爲定紐。若璿讀若琁,則琁即瓊之古字,爲匣紐。璿若爲匣紐,則此乃喻四未必歸定之反例。亦或璿誤讀爲璇,喻、匣混淆,以至於斯。璿、瓊、璇可通明甚,惟古音同否,則可商。朱駿聲《通訓定聲》:“讀如旋者,誤以瓊字之音爲音也。瓊、璿義同而音異。既讀如瓊,故字亦作琁,或作璇。琁者,瓊之或體也。”可參。 球 玉聲也。从玉,求聲。(巨鳩切)璆,球或从翏。 今:群紐,流開三尤韻平聲。古:溪紐,陰聲幽部牙音。 嚴可均《校議》:“《集韻•十八尤》引作‘玉磬也。一曰美玉。’《韻會•十一尤》引作‘玉也。一曰玉磬。’《集韻》聲字即磬之誤。《爾雅•釋器》《長發傳》皆云‘玉也’。鄭、孔注《益稷》,馬注《顧命》,韋注《晉語》,皆云‘玉磬’。鄭注《禹貢》《玉藻》,高注《淮南•墬形》,皆云‘美玉’。以上下篆校之,此當言:‘美玉也。一曰玉磬。’”婉清按:小徐本作“玉也”。是也。段玉裁曰:“鉉本‘玉罄也’。非。《爾雅•釋器》曰:‘璆,美玉也。’《禹貢》《禮器》鄭注同。《商頌》:‘小球大球。’《傳》曰:‘球,玉也。’按:磬以球爲之,故名球。非球之本訓爲玉磬。” 古不以“球”訓“玉聲”,惟擊磬必有聲。非“玉聲”明甚。蓋許君本作“玉也”,後人以爲球可訓玉磬,若鄭、孔注《益稷》,馬注《顧命》,韋注《晉語》之屬,皆訓球爲玉磬,故

《說文津逮》(39)

图片
  我拍攝的榆社雲竹湖福祥寺 《說文津逮》(39) 璑 三采玉也。从玉,無聲。(武扶切) 今:微紐,遇合三虞韻平聲。古:明紐,陰聲烏部唇音。 《周禮•弁師》:“瑉玉三采。”鄭《注》:“三采,朱、白、蒼也。故書‘瑉’作‘璑’。鄭司農云:‘璑,惡玉名。’”孔《疏》:“按許氏《說文》:‘璑,三采玉。從玉,無聲。’以其三采,又非璵璠,故云惡玉名。”婉清按:瑉即珉,乃石之美者也。珉、瑉古音同,瑉、璑雙聲。《山海經•中山經》:“岐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珉。”郭《注》:“石似玉者。”《荀子•法行》:“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珉”乃石之美而似玉者,終非玉,故不若玉之章章。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璑从無聲。《周禮•弁師》:‘瑉玉三采。’《注》:‘故書瑉作璑。’《說文》:‘璑,三采玉也。’璑、瑉聲相近。”錢氏以此證古無輕唇音。段玉裁曰:“天子純玉,公四玉一石,侯三玉二石。故書作‘璑’,新書作‘珉’,皆謂石之次玉者。諸公之冕,璑玉三采。謂以璑雜玉備三采,下於天子純玉備五采也。”是。璑即珉、瑉也。又璑乃“碔砆”也,“碔砆”“珷玞”“武夫”同,皆石之美而次玉者。“碔砆”二字急言之則爲“璑”,“璑”字緩言之則爲“碔砆”,二者本一事。故碔砆反切爲璑也。《文選•子虛賦》:“碝石碔砆。”李善《注》引張揖曰:“碝石、碔砆,皆石之次玉者。”《漢書•董仲舒傳》:“五伯比於他諸侯爲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應劭注:“武夫,石而似玉者也。”《山海經•南山經》:“會稽之山,下多砆石。”郭《注》:“砆,武夫,石似玉,今長沙臨湘出之,赤地白文,色蔥蘢不分明。”此即璑也。玉之惡、石之美者之謂“璑”,若田地荒廢之謂“蕪”。古人或謂其乃石之美者,或謂其乃惡玉,蓋“璑”介乎玉、石之間也。 珛 朽玉也。从玉,有聲。讀若畜牧之畜。(許救切) 今:曉紐,流開三宥韻去聲。古:曉紐,陰聲噫部牙音。 段玉裁改“珛”爲“玊”,以爲當“从王有點。”其文曰:“各本篆文作‘珛’,解云:‘从玉,有聲。’今訂正。《史記》:‘公玉帶。’《索隱》曰:‘《三輔決錄》注云:“杜陵有玉氏,音肅。《說文》以爲从王,音畜牧之畜。”’此可證唐本但作玉,不作珛。《廣韻•一屋》云:‘玉音肅,朽玉。’此《說文》本字。《四十九宥》云:‘珛音齅。’此從俗字。《玉篇》:‘玉,欣救、思六二切。’此《說文》本字。‘珛,許救切。’引《說文》‘朽玉也’。此後人據

《四庫總目舉要》三

图片
我拍攝的榆社上赤峪村崇聖寺 《四庫總目舉要》三 41.《易傳燈》四卷。此書未知撰人,惟知乃徐姓,呂祖謙、唐仲友弟子。是書或沿前輩之訛誤,或以易數爲五行家言。然其《八卦總論》十六篇,參互以求,論《易》《禮》之相通,亦有證據。乃有所駁雜,亦不乏可取之作。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函海》本;清河南大梁書院刻《經苑》本;清抄本等。 42.《易裨傳》二卷。宋林至撰。是書凡三篇,又有《外篇》一卷。三篇爲《法象》《極數》《觀變》,《外篇》則論反對、相生、世應、互體、納甲、卦變、動爻、卦氣八事。其論多中說《易》之弊。 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清抄本等。 43.《厚齋易學》五十二卷。宋馮椅撰。此書爲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永樂大典》但有《輯註》《輯傳》,而無《外傳》。四庫館臣以自序核之,以爲《輯注》止解《彖》《象》,《輯傳》尊《彖》《象》爲經,而退《十翼》爲傳,《外傳》則以《十翼》爲經,各附先儒之說,斷以己意。又反覆參校,釐爲《輯註》四卷,《輯傳》三十卷,《外傳》十八卷。是書《輯註》多用古文,《輯傳》各卦,皆分卦序、卦義、彖義、爻義、象占諸目,縷析條分,蒐採博洽。《外傳》薈粹群言,亦多闡發。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 44.《童溪易傳》三十卷。宋王宗傳撰。王宗傳之說,大體祧梁丘賀、孟喜而宗王弼,其書惟憑心悟,力斥象數之弊,祖其玄虛,索諸性天。與楊簡《慈湖易傳》宗旨同。明萬曆後,動以心學說《易》,流別於王宗傳、楊簡二人。 是書存宋開禧元年建安劉日新宅三桂堂刻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另天一閣藏有明抄本。今人張天傑有點校本。 45.《周易總義》二十卷。宋易祓撰。其說《易》,兼通理數,折衷眾論,每卦先括爲總論,復於六爻之下各爲詮解,於經義實多所發明。祓尚有《易學舉隅》四卷,四庫館臣未見傳本。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湖南叢書》本;清抄本等。《易學舉隅》今已佚。 46.《西谿易說》十二卷。宋李過撰。其書首爲《序說》一卷,分《上經》《下經》依文講解,而不及《繫辭》以下。馮椅《易學》稱其多所發明,而議其以毛漸《三墳》爲信,又多割裂經文。意所獨造,或不免毅然自爲,而收視返聽,用心刻摯,亦往往發先儒所未發。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清抄本等。 47.《丙子學易編》一卷。宋李心傳撰。此書取王弼、張載、程頤、郭雍、朱熹五家之說,以其父李舜臣《

《四庫總目舉要》二

图片
  我拍攝的榆社上赤峪村崇聖寺明代磚塔 修改稿: 10.《周易口義》十二卷。宋倪天隱述其師胡瑗之說。胡瑗說《易》以義理爲宗。邵伯溫《聞見前錄》所載程子《與謝湜書》言讀易當先觀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程頤、朱熹說《易》多從胡瑗之說。 是書有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明刊本,乃陸心源舊藏。另有清康熙二十六年白石山房刻本。今人白輝洪、于文博、徐尚賢等有點校,其所據底本爲《四庫全書薈要》本。 第10條修改較多,所以這次再發一下。其餘亦或有修改,均修改較少,不另發。 《四庫總目舉要》二 21.《易小傳》六卷。宋沈該撰。其書以正體發明爻象之旨,以變體擬議變動之意,以求合於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義。其占全用《春秋左傳》所載筮例。陳振孫《書錄解題》稱有《繫傳補注》十餘則附於該書卷末。四庫館臣未見。 是書遼寧省圖書館有元大德十年釋管主八刻本;上海圖書館藏有明抄本。另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抄本等。 22.《漢上易集傳》十一卷、《卦圖》三卷、《叢說》一卷。宋朱震撰。其說以象數爲宗,推本溯源,包括異同。其取象甚有好處,亦多牽合,文辭繁難,每使讀者茫然。蓋不善作文者也。宋人多以九數爲《洛書》,十爲《河圖》,而劉牧以十爲《洛書》,九爲《河圖》,此書亦用劉說。 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尚存宋刻本。另有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明抄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等。今人種方有點校本。 23.《周易窺餘》十五卷。宋鄭剛中撰。王應麟《困學紀聞》稱鄭剛中有《周禮解義》,此鄭剛中乃鄭鍔,字剛中,別是一人。與作《周易窺餘》之剛中名偶同。鄭剛中所著《易解》十五卷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明初《文淵閣書目》、葉盛《菉竹堂書目》尚著錄,其後傳本殆絕。朱彝尊《經義考》云「未見」。今本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鄭剛中此書非獨宋學,亦兼取漢學,參互考稽,不主一家。或有自出新意而當於理之處。 是書有《四庫全書》本;《續金華叢書》本等。 24.《易璇璣》三卷。宋吳沆撰。其書大旨主於觀彖,因彖而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璇璣」取自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篇》「處璇璣以觀大運」語。胡一桂云其尚有《易禮圖說》,有《或問》六條,《圖說》十二軸。四庫館臣未見。 是書湖南省圖書館有清乾隆、嘉慶間趙氏星鳳閣抄本,另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等。《易禮圖說》之屬今佚。 25.《易變體義》十二卷。宋都絜撰。都絜

《四庫總目舉要》一

图片
這 部分本計劃只是讀書時做個簡單摘錄,也爲朋友閱讀古籍提供一些信息,當作《說文津逮》的附錄發。這週末在外考察古蹟時,與閨蜜提及此事,經過商量,感覺寫文字還是不能太過隨便。決定在摘錄外補充一些別的信息,如版本。一開始以爲此項工作很簡單,後來做開發現要想儘量審慎而少錯,也並不容易。所以,以後會根據具體情況,每天或發《津逮》,或發《舉要》。與《說文津逮》分開,單獨作為一個系列。 《四庫總目舉要》一 經部•易類 1.《子夏易傳》十一卷。此書非子夏作。荀勖《中經新薄》疑爲丁寬作。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云乃韓嬰作。晁說之《傳易堂記》稱乃唐張弧之說。則唐又有偽本。據朱彝尊《經義考》,陸德明、李鼎祚、王應麟所引《子夏易傳》今本皆無。李鼎祚在張弧前,王應麟在張弧後。今本或又一偽本。 另清吳騫輯有《子夏易傳鉤遺》二卷;清孫堂輯有《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本《子夏易傳》一卷;清臧庸述、孫馮翼輯有《問經堂叢書》本《子夏易傳》一卷;清張澍輯有《二酉堂叢書》本《子夏易傳》一卷;清黃奭輯有《漢學堂叢書》本《子夏易傳》一卷。《子夏易傳》尚存明末刻《稽古堂訂正子夏易傳》十一卷,另有《通志堂經解》本;清乾隆張海鵬照曠閣刻本等。 2.《周易鄭康成註》一卷。隋時王弼註盛行,鄭學浸微,南北宋之間,是書亡佚。現存爲南宋末王應麟輯佚本,至清惠棟又別有考訂本(《新本鄭氏周易》三卷),較王應麟本體例、內容精密。 王應麟輯佚本尚存有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祕冊彙函》本;清康熙年刻《玉海》本;《四庫全書》本等。惠棟考訂本則今上海圖書館藏有稿本,另有清乾隆二十一年盧見曾刻《雅雨堂叢書》本等。 3.《陸氏易解》一卷。《隋志》有陸績《周易註》十五卷,《經典釋文》及《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作《周易述》十三卷,《會通》一卷。原書久佚,未知孰是。今本乃明姚士粦輯佚。 是書有明樊維城《鹽邑志林》本;《四庫全書》本等。 4.《周易註》十卷。《上下經註》及《略例》爲王弼撰。《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爲韓康伯注。《略例》爲唐邢璹注。王弼說《易》源於費直。是書闡明義理,不雜術數,又祖尚虛無,多雜老莊。排擊漢儒,自標新學。 是書多與孔《疏》並行,亦有無孔《疏》者。如有南宋刻單注本。 5.《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易本卜筮之術,漢儒嘗多流於讖緯末學,王弼攻之。顧夷治、關康之、王儉、顏延年於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