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23的博文

《說文津逮》(25)

图片
我拍攝的太原山中道路 《說文津逮》(25) 禓 道上祭。从示昜聲。(與章切) 今:以紐,宕開三陽韻平聲。古:(1)賈海生:定紐,陽聲央部舌音。(2)黃侃:定紐,唐部。 段玉裁曰:“按《郊特牲》‘鄉人禓,孔子朝服立於阼’,即《論語》‘鄉人難,朝服而立於阼階’也。《注》:‘禓,或為獻,或為儺。’凡云或為者,必此彼音讀有相通之理。昜聲與獻儺音理遠隔。”又曰:“從示易聲,則與獻、儺差近。”婉清按:段說非也。儺爲難聲,儺、獻古音同,禓乃昜聲,爲聲轉,故可通。獻尊即爲犧尊,桑門即是沙門,皆非同部之聲對轉耳。段氏造一从示易聲之字,亦與儺、獻不同部。“禓”乃道上祭,“儺”爲“驅疫鬼”,二者相距甚遠,非一事。《呂氏春秋•季春》:“國人儺。”高《註》:“命國人儺,索宮中區隅幽闇之處,擊破大呼,驅逐不祥,如今之正歲逐除是也。”此即所謂儺也。《論語》“鄉人儺”之“儺”亦乃驅逐疫鬼之儺。《效特牲》之“鄉人禓”之“禓”乃“儺”之假借,故鄭玄《註》謂其爲“謂時儺,索室敺疫,逐強鬼也。”此非“禓”之本義也。《急就篇》:“謁禓塞禱鬼神寵。”顏師古《註》:“禓,道上之祭也。”此方乃“禓”之義也。“禓”“殤”古音同,“禓”“唐”古音同,“禓”“傷”古音亦同。“殤”乃未成人而死,“唐”乃廟中道,“傷”乃悼也,皆可佐證“禓”爲道上祭耳。 祲 精氣感祥。从示,㑴省聲。《春秋傳》曰:“見赤黑之𥛆。”(子林切) 今:精紐,深開三侵韻平聲。古:(1)賈海生:精紐,陽聲音部齒音。(2)黃侃:精紐,合部。 嚴可均《校議》:“說解當作‘精氣成祥’。宋祁校《漢書•匡衡傳》,引《字林》作‘成祥’。《字林》本出《說文》也。鄭注《周禮•貾祲》亦作‘成祥’。”婉清按:精氣乃陰陽之氣也,陰陽之氣相浸成象,以示自然變化,人事咎休,此之謂象也,祥之言象也,主善,不祥者乃祲也,主惡。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五引《說文》曰:“氣感不祥也”。考諸異文,或曰“氣感不祥”,或曰“精氣成祥”,惟“精氣感祥”尤不通,蓋今《說文》轉寫之譌也。《漢書•匡衡傳》:“臣聞天人之際,精祲有以相盪,善惡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動乎上,陰陽之理,各應其感。”李奇曰:“祲,氣也,言天人精氣相動也。”顏師古曰:“祲謂陰陽相浸,漸以成災祥也。”“《春秋傳》”云云,乃今《左傳•昭公十五年》文。《左傳•昭公十五年》:“吾見赤黑之祲,非祭祥也,喪氛也。”杜《註》:“祲,妖氛

《說文津逮》(24)

图片
我拍攝的太原東山上 《說文津逮》(24) 禂 禱牲馬祭也。从示,周聲。《詩》曰:“既禡既禂。”(都皓切)𩦑,或从馬,壽省聲。 今:端紐,效開一皓韻上聲。古:(1)賈海生:端紐,陰聲幽部舌音。(2)黃侃 :端紐,蕭部。 王念孫曰:“‘《詩曰》’以下六字,亦徐鉉取鍇語附入。”婉清按:小徐本作“臣鍇按:《詩》曰:‘既禡既禂。’”王念孫謂其乃鍇語附入鉉本,非《說文》原文。沈濤《古本考》:“小徐本蓋傳寫衍‘臣鍇案’三字。”是也。抑或乃小徐本“臣鍇按”三字爲衍文,未必引詩非許書原文。今難確考,故闕如。“既禡既禂”,今本《詩經》作“既伯既禱”。《毛詩•小雅•吉日》:“既伯既禱。”毛《傳》:“伯,馬祖也。重物愼微,將用馬力,必先為之禱其祖。”此說可參上文“禡”字。《周禮》師祭之“禡”,亦或乃祭馬祖也。禡祭未必至所征之地祭之,田獵亦可祭禡,《周禮》之禡祭,多爲田獵。《周禮•大司馬》:“遂以蒐田,有司表貉。”《甸祝》:“掌四時之田,表貉之祝號。”二“貉”皆“禡”也。“禱”乃告示求福,此“既伯既禱”之“禱”乃“禂”之假借,“禂”方爲禱牲馬祭。“禱”“禂”古音同,故可通。《周禮•甸祝》:“禂牲禂馬,皆掌其祝號。”鄭《註》:“杜子春云:‘禂,禱也。爲馬禱無疾,爲田禱多獲禽牲。’《詩》云:‘既伯既禱。’《爾雅》曰:‘既伯既禱,馬祭也。’玄謂禱,讀如伏誅之誅,今侏,大字也。爲牲祭求肥充,爲馬祭求肥健。”此“禂”義也。 社 地主也。从示、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爲社神。”周禮:“二十五家爲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常者切)𥙭,古文社。 今:禪紐,假開三馬韻上聲。古:(1)賈海生:定紐,陰聲烏部舌音。(2)黃侃:定紐,模部。 王念孫曰:“《繫傳》作‘从示土聲’,今本無‘聲’字。徐鉉以爲社與土聲不相近而削之也。攷社字古音土,故从土得聲。《左傳•閔二年》:‘閒于兩社,爲公室輔。’《漢書•敘傳》:‘布歷燕、齊,叔亦相魯,民思其政,或金或社。’《白虎通》:‘社不謂之土何?變名爲社,別於眾土也。’合觀數條,皆讀社爲土。則此字之从土聲明甚。今削去‘聲’字,非是。”婉清按:王說是也。此“聲”乃大徐誤刪,當據小徐本補。考“社”之甲骨,即土也。甲骨文之土,或乃土地義,或作方國名,或即社也,謂土地之神也。後“土”加“示”爲社。《尚書•甘誓》:“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祖、社、汝爲韻。《禮記•

《說文津逮》(23)

图片
我拍攝的日落 《說文津逮》(23) 祴 宗廟奏《祴》樂。从示,戒聲。(古哀切) 今:見紐,蟹開一咍韻平聲。古:(1)賈海生:見紐,陰聲噫部牙音。(2)黃侃:見紐,德部。 段玉裁曰:“宗廟中賔醉而出,奏《祴夏》。故字從示。”《周禮•笙師》:“掌教龡竽、笙、塤、籥、簫、篪、篴、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鄭《註》:“《祴》樂,《祴夏》之樂,賓醉而出奏《祴夏》。”又《周禮•鐘師》:“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驁夏》。”鄭《註》:“以鐘鼓者先擊鐘,以奏‘九夏’。夏,大也,樂之大歌有九。故書‘納’作‘內’。杜子春云:‘內當作納,祴讀爲陔鼓之陔。’”鄭玄《鐘師註》又引杜子春曰:“客醉而出奏《陔夏》。” 婉清按:造字之初,“戒”“亥”音同,故取“戒聲”之字多與“亥聲”之字通。又《莊子•德充符》:“又以惡駭天下。”《釋文》云:“惡駭,胡楷反,崔本作駴。”祴、陔亦若此也。《儀禮•鄉飲酒禮》:“賓出奏《陔》。”鄭《註》:“《陔》,《陔夏》也,陔之言戒也。”《韻會》引徐鍇本“《祴》樂”作“《祴夏》”。 禡 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从示,馬聲。周禮曰:“禡於所征之地。”(莫駕切) 今:明紐,假開二禡韻去聲。古:(1)賈海生:明紐,陰聲烏部唇音。(2)黃侃:明紐,模部。 鈕樹玉《校錄》釋“周禮曰”云:“《繫傳》《韻會》無‘曰’字”,又釋“禡於所征之地”云:“‘周’字蓋衍文,見《禮記•王制》。”婉清按:“禡於所征之地”乃《王制》文,非《周官》文。今人所言《王制》乃《小戴禮記》篇目,《小戴記》借鄭玄之《註》方盛於後世,至唐爲經。許君所見之《王制》,蓋乃別行竹簡之屬,其乃禮之一,故曰禮也。《王制》篇,姚際恆以爲其乃周代之禮,孫星衍謂其兼雜夏殷之禮。清末今文經學家廖平、皮錫瑞、康有為之屬,或謂《王制》乃素王之制。《王制》一文,據鄭玄引盧植說,乃文帝時博士所作,至孫希旦、朱彬、任啟運諸君,皆無異議,清末怪論,未足信也。《王制》之禮,或與《周禮》牴牾,而禡祭之說,《周禮》亦有。若以周代之禮釋之,則“周”字亦或非衍文。《周禮•小宗伯》:“若軍將有事,則與祭。”鄭司農云:“謂軍祭表禡軍社之屬。”“禡”亦假借為“貉”。《周禮•大司馬》:“遂以蒐田,有司表貉。”鄭司農云:“貉讀爲禡,禡謂師祭也,書亦或爲禡。”“禡”“貉”古音同。禡祭

七律•和仲師維光先生《癸卯元日述懷》詩

图片
七律•和仲師維光先生《癸卯元日述懷》詩 寒山踏雪靜邊城,古道遊吟夢筆生。 凍暮斜陽山岳盡,廖天枯木管弦聲。 登高猶惜傷鴻影,填海誰知衛鳥情。 雖道人生知己少,異鄉卻有玉音清。 林婉清 2023年1月28日 共和二八六四年癸丑丙戌 自註: 1.傷鴻影:此驚弓之鳥典。典出《戰國策•楚策四》。 2.填海誰知衛鳥情:此精衛填海典,典出《山海經•北山經》。謂傷鴻之世,猶有填海之情也。 此次唱和非次韻,押八庚即可。 仲先生原玉: 七律•癸卯元日述懷 寒天淡蕊兩澄瑩,守道安貧九煉成。 鬧市蝸居無鬧事,幽清僦舍有幽情。 平生未始塵肥馬,老去依然誦朗聲。 五十四年求學路,安身立命苦心誠。 黃元璋先生和詩:和維光兄癸卯元日述懷 天青水碧島仍橫,海角滄桑劣句成。 東望鯉門生紫氣,北瞻龍寨變新城。 忽來急雨濕船首,還聞輕鷗嘯風聲。 黃雞白酒何邊域,無限春光感君誠。 注:是乘船去榕樹灣 20230125 我拍攝的山中照片:

《說文津逮》(22)

图片
我拍攝的雪地山路 《說文津逮》(22) 𥚩 祭具也。从示,胥聲。(私吕切) 今:心紐,遇開三語韻上聲。古:(1)賈海生:心紐,陰聲烏部齒音。(2)黃侃:心紐,模部。 徐鍇曰:“臣鍇按:《楚辭》曰:‘懷桂𥚩而要之。’𥚩,祭神之精米也,故或從米。祭神,故從示。臣又按:《史記•日者傳》司馬季主曰:‘卜而不中,不見奪𥚩。’則𥚩亦所以爲卜之資也。《詩》曰‘握粟出卜’是也。”段玉裁曰:“《山海經》《離騷經》皆作糈。王逸曰:‘糈,精米。所以享神。’郭璞曰:‘糈,祭神之米名。’疑許君所據二書作𥚩。”徐灝《说文解字注笺》:“凡神事多从示,此與柴作祡,脤作祳之類皆同一例。段說非也。”婉清按:本書:“糈,糧也。”“糈”作“祭神之米”見於《史記•日者列傳》《山海經》《離騷經》之屬。蓋“糈”本“糧也”,“祭神之米”乃其轉註義。祭具者,祭品也,故“祭神之米”亦乃祭具也。後人以“糈”爲神物,遂造从示之“𥚩”字,若柴作祡,脤作祳之類。“𥚩”未廣之,故經典作“糈”。 祳 社肉,盛以蜃,故謂之祳。天子所以親遺同姓。从示,辰聲。《春秋傳》曰:“石尚來歸祳。” 今:禪紐,臻開三軫韻上聲。古:(1)賈海生:定紐,陽聲昷部舌音。(2)黃侃:定紐,痕部。 《五經異義•古春秋左氏說》:“脤,社祭之肉,盛之以蜃。字或作祳。”《左傳•閔公二年》:“成子受脤於社,不敬。”杜《註》:“脤,宜社之肉也,盛以蜃器,故曰脤。”徐鍇曰:“蜃則今水中之蚌屬也,小曰蜆。”婉清按:脤乃祳之或體,異文同字。經典多作“脤”。以蜃釋祳、脤者,聲訓也。蜃者,本書:“雉入海化爲蜃。”今所謂軟體動物門瓣鰓綱之生物也,古人以小者曰蛤,大者曰蜃。故蜃乃蛤之大者也。遠古之人,以蜃盛肉祭社,蜃、脤古音同,故社肉曰脤。脤乃社祭之肉,故爲神物,遂亦可从示,即祳也。許書所引“石尚來歸祳”,今本《左傳•定公十四年》經文作“天王使石尚來歸脤。”非《傳》也。王筠《句讀》:“言《傳》者,謂据左氏本,不据《公羊》《穀梁》之經也。”《說文》無脤字。 林婉清 2023年1月27日 收录于合集  # 文言  45 个 上一篇 《說文津逮》(21)

《說文津逮》(21)

图片
我拍攝的太原西山上 《說文津逮》(21) 䄆 祀也。从示𠯑聲。(古末切) 今:匣紐,山合一末韻入聲。古:(1)賈海生:見紐,入聲曷部牙音。(2)黃侃:見紐。曷部。 段玉裁曰:“疑𥙱乃禬字之或體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刮除災禍之義。”張舜徽《約註》:“本書言部‘䛡’,籀文作‘禬’,是𠯑聲、會聲古通。證之經傳‘鬠髮’亦作‘括髮’,‘桰柏’亦作‘檜柏’,即禬、𥙱當即一字。”婉清按:“䄆”字經傳無,存於字書。本書:“䄆,祀也。”《玉篇》:“䄆,法也。”又《集韻》:“䄆,報神祭也。”蓋乃禬之或體,除殃祭也。 禖 祭也。从示,某聲。(某桮切) 今:明紐,蟹合一灰韻平聲。古:(1)賈海生:明紐,陽聲膺部齒音。(2)黃侃:明紐,咍部。 朱駿聲《通訓定聲》:“祈子之祭也。”張舜徽《約註》:“禖之爲言媒也,求子之祭也。”婉清按:《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親往。”鄭《註》:“高辛氏之世,玄鳥遺卵。娀簡吞之而生契。後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變媒言禖,神之也。”高《註》:“《周禮•媒氏》以仲春之月合男女於時也,奔則不禁,因祭其神於郊,謂之郊禖。或云王者后妃以玄鳥至日,祈繼嗣于高禖。”簡狄吞燕卵之說,乃後人神之者也,不足信。仲春之月,燕子築巢產子,此亦合男女之時也,無夫無妻者奔之而不禁。女子亦或於其時求子,簡狄祈之而生商始祖契。此祭乃所謂禖也。謀二姓以成之者,乃所謂媒也。《漢書•戾太子傳》:“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爲立禖,使東方朔、枚皋作禖祝。”顏《註》:“禖,求子之神也。” 林婉清 2023年1月26日

《說文津逮》(20)

图片
我拍的太原落日 《 說文津逮》(20) 禪 祭天也。从示單聲。(時戰切) 今:禪紐,山開三線韻去聲。古:(1)賈海生:定紐,陽聲安部舌音。(2)黃侃:定紐,寒部。 朱駿聲《通訓定聲》:“是墠爲祭地,壇爲祭天。䄠从壇省,禪从墠省。皆秦以後字。許書收禪不收䄠,故云祭天耳。其實爲壇無不先墠者,祭天之義,禪自得兼。”婉清按:《漢書•異姓諸侯王表》:“昔《詩》《書》述虞夏之際,舜禹受䄠。”顏《註》:“䄠,古禪字。”《漢書•武帝紀》:“元鼎五年,望見太一,修天文䄠。”晉灼《註》:“䄠,古禪字。”段玉裁曰:“凡封土為壇,除地為墠。古封禪字葢衹作墠。”王筠曰:“或天爲衍字,《廣雅》:‘禪,祭也。’”張舜徽曰:“蓋自其除地言,則曰壇,亦作墠;自其祭祀言,則曰䄠,亦作禪。”婉清謂封禪之“禪”本作墠,堆土爲高曰封,整土至廣曰墠,封墠祭處則曰壇。禪讓之“禪”本作“嬗”,故本書曰:“嬗,傳也。”《淮南子•精神》:“淪於不測,入於無閒,以不同形相嬗也。”高《註》:“嬗,傳也。”二者不涉。故禪天下乃嬗也,封禪乃墠也,禪爲後起字。單、亶古音同,單聲、亶聲字古多通。《墨子•非樂上》:“亶其思慮之智。”《非命下》作“殫其思慮之知。”《史記•孝武本紀》:“而禪天下焉。”《漢書•文帝紀》作“而嬗天下焉。”禪、䄠亦此類也。 禦 祀也。从示,御聲。(魚舉切) 今:疑紐,遇開三語韻上聲。古:(1)賈海生:疑紐,陰聲烏韻齒音。(2)黃侃:疑紐,摸部。 桂馥《義證》:“世以禦爲禁篽,故以旅代禦,經典相承已久。”王筠《句讀》:“桂氏曰:禁禦讀魚據切,此讀魚舉切,實旅之音也。因知古作禦者,經典以同音之旅代之。《禹貢》‘九山刊旅’,《論語》‘季氏旅於泰山’,是也。愚案旅爲祭名,僅見偽《孔傳》,而《漢書•敘傳》云‘季氏臚岱’,則旅是臚陳之義。特禦訓祀他無所見,姑存之。”戴侗《六書故•天文下》:“祀以禦沴也。引而申之,凡捍禦皆曰禦。”徐灝、錢坫、張舜徽均據此釋“禦”之“祀”乃“祀以禦沴也”。婉清按:桂氏所言,經典無“禦”之“祀”,乃以“旅”代“禦”之故。戴侗所言,殆據《尚書大傳•洪範九疇傳》釋“六沴共禦”之文,曰:“是離逢非沴,維鮮之功。禦貌于喬忿,以其月從其禮祭之,參乃從。禦言於訖眾,以其月從其禮祭之,參乃從。禦視於忽似,以其月從其禮祭之,參乃從。禦聽於怵攸,以其月從其禮祭之,參乃從。禦思心于有尤,以其月從其禮。”婉清謂禦

《說文津逮》(19)

  《說文津逮》(19) 禳 磔禳祀,除癘殃也。古者燧人禜子所造。从示,襄聲。(汝羊切) 今:日紐,宕開三陽韻平聲。古:(1)賈海生:泥紐,陽聲央部舌音。(2)黃侃:泥紐,唐部。 徐鍇曰:“禳之爲言攘也。”王筠曰:“‘禳’當作‘攘’,二字疊韻。”又曰:“‘禳’自是祭名,云‘磔攘祀’者,謂磔牲以攘之之祀名曰禳也。”婉清按:此謂殺牲以除癘殃之祭曰禳。本書:“襄,解衣耕爲之襄。”又:“攘,推也。”若地表之土缺有機質則板結,當以犁之屬翻耕,此謂之“襄”,除地皮也。《毛詩•墻有茨》:“墻有茨,不可襄也。”毛《傳》:“襄,除也。”《毛詩•出車》:“赫赫南仲,獫狁于襄。”鄭《箋》:“襄,除也。”“攘”乃“讓”之本字。“攘”作“除”義乃其假借義。《素問•生氣通天論》:“濕熱不攘。”王冰《註》:“攘,除也。” “禳”作“除”義,除疾殃之屬也。《周禮•女祝》:“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鄭《註》:“卻變異曰禳。禳,攘也。”又《後漢書•靈帝宋星后紀》:“此何祥,其可禳乎?”李《註》:“禳謂除也。”蓋本以“襄”謂“除”,“攘”“禳”均以“襄”得“除”義。考古籍之“磔禳”,或曰“磔禳”,或曰“磔攘”,未見“磔襄”。《呂氏春秋•季春紀》:“九門磔禳。”《禮記•月令》《淮南子•時則訓》均爲“九門磔攘”。許書釋“禳”,蓋不當以“禳”釋之,或本作“攘”,而“禳”亦通,並存此。“除癘殃也”者。段玉裁曰:“厲殃,謂厲鬼凶害。各本作癘。誤。”婉清按:《史記•封禪書》:“磔狗邑四門,以禦蠱菑。”司馬貞《索隱》:“《左傳》云‘皿蟲爲蠱’,梟磔之鬼亦爲蠱。故《月令》云:‘大儺,旁磔’。注云:‘磔,禳也。厲鬼為蠱,將出害人,旁磔於四方之門。’故此亦‘磔狗邑四門’也。”此謂“厲鬼”,合段氏之說,然亦有謂“厲氣”者。《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陳澔《集說》:“裂牲謂之磔,除禍謂之攘。春者,陰氣之終,故磔攘以終畢厲氣也。”亦或“癘殃”即《周禮•女祝》所言“以除疾殃”。故段氏之說僅為一家之言,文獻尚不足征。 禬 會福祭也。从示,从會,會亦聲。《周禮》曰:“禬之祝號。”(古外切) 今:匣紐,蟹合一泰韻去聲。古:(1)賈海生:見紐,入聲曷部牙音。(2)黃侃:見紐,曷部。 段玉裁曰:“《周禮注》曰:‘除災害曰禬。’禬,𠜜去也。與許異。”婉清按:《周禮•女祝》:“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鄭《註》:“除

《說文津逮》(18)

图片
我拍攝的日落 《說文津逮》(18) 禱 告事求福也。从示壽聲。(都浩切)𥙸,禱或省。𥜹,籀文禱。 今:端紐,效開一皓韻上聲。古:(1)賈海生:端紐,陰聲幽部舌音。(2)黃侃:端紐,蕭部。 段玉裁曰:“禱吿求三字疊韵。”又於“籀文禱”下曰:“以眞致福意。疑下從夂。非從夊也。夂,陟侈切。”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愚謂禱从示壽聲,蓋謂求延年之福於聲,許君泛訓爲告事求福,殆非始義也。”婉清按:據段氏所言,則籀文之“禱”乃从示从真从夂之會意字,非“壽”聲。楊氏以為乃求延年之福,“壽”兼聲義。《周禮•小宗伯》:“禱祠於上下神示。”鄭《註》:“求福曰禱。”《漢書•臧洪傳》:“但坐列巫史禜禱群神。”顏《註》:“禱謂告事求福也。”楊氏所舉之例,皆旁證。其曰:“《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篇曰:‘秦昭王有病,百姓里買牛而家爲王禱。’又曰:‘秦襄王病,百姓爲之禱。病愈,殺牛塞禱。’此戰國時秦民爲其王求延年之事也。”婉清謂秦民爲秦王禱者,求其病愈耳,縱病愈不死即延年,延年亦乃求福一也,非求延年之福者,經籍所見甚夥。故求他福皆可曰禱,非獨求延年,楊說尚無確證,惟可備一說。段氏所言,則“禱”乃从示从真从夂之會意字,爲真誠致神以求福也,非壽聲。據此說,則楊氏所言非。而今出土之簡帛,尚未見《說文》甲骨籀文之形。許氏之籀文必有所依,今難考之。徐鍇曰:“以爲夀省也。真者,精意也;夊者遲行也,古之人重請也。”殆徐鍇亦嘗見玄應《一切經音義》所引“告示求請”一文。玄應所引一作“告示求福”,一作“告示求請”,一作“告示求神”,考諸《藝文類聚》《初學記》之屬,則皆作“告事求福”,同今本。文獻所載字例,亦多乃告示求福之義,惟《毛詩•小雅•吉日》之“既伯既禱”之“禱”乃爲馬祭禱。此“禱”乃“禂”之假借,當據三家詩作“禂”。 禜 設緜蕝爲營,以禳風雨雪霜、水旱癘疫於日月星辰山川也。从示,榮省聲。一曰禜衞使灾不生。《禮記》曰:“雩禜,祭水旱。” 今:云紐,梗合三庚韻平聲。古:(1)賈海生:匣紐,陽聲嬰部牙音。(2)黃侃:匣紐,青部。 段玉裁曰:“《史記》《漢書•叔孫通傳》皆云爲‘緜蕞野外習之。’韋昭云:‘引繩為緜,立表為蕞。’蕞即蕝也。詳艸部。凡環帀為營。禜、營疊韵。”婉清按:此謂以繞繩束茅之屬爲營,作祭祀之所,以致祭日月星辰山川,禳除災異。“榮省聲”者,徐鍇《繫傳》作“營省聲”。王念孫曰:“‘榮’字當从《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