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47)

今天的月亮

《說文津逮》(47)


瓛 桓圭。公所執。从玉,獻聲。(胡官切)

今:匣紐,山合一桓韻平聲。古:匣紐,陽聲安部牙音。
徐鍇曰:“鄭玄注‘桓圭’,謂宮室之雙植爲桓,此圭刻作之桓圭,亦作瓛。臣鍇按:今字書,瓛又音钀,钀則馬鑣,俗名排沫。此圭刻皆象之,臣以爲鄭玄注義後人多破之故耳。”婉清按:《周禮•大宗伯》:“公執桓圭。”鄭《注》:“公,二王之後,及王之上公。雙植謂之桓,桓宮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桓圭,蓋亦以桓爲瑑飾,圭長九寸。”小徐所言即此。又本書:“圭,瑞玉也,上圜下方。公執桓圭,九寸;矦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穀璧,男執蒲璧,皆五寸。以封諸矦。从重土。楚爵有執圭。”亦謂公所執長九寸者乃桓圭。鈕樹玉《校錄》:“《韻會》引同《繫傳》,‘公’上有‘三’字,非。”是也。此爲公侯伯子男之公,非三公之公。王筠《釋例》:“小徐下‘三公所執’,蓋依鄭《注》改之也。”又曰:“蓋三公論道,曰在王前,無所用瑞。瑞者,所以爲信也。故特用璧以備威儀而已。鄭君所言,蓋關周召之倫之爲二伯者言之,要以許君所言爲正也。”又今經典作“桓圭”。王筠《釋例》:“瓛者,公執桓圭之正字也。其說曰桓圭,是以解字說正字也。”婉清又按:桓、瓛古音同,桓圭即瓛圭。經典作“桓圭”,若經典以“鬯圭”指“瑒圭”,皆以借字而代正字。許君明其正字乃瓛、瑒耳。

珽 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从玉,廷聲。(他鼎切)

今:透紐,梗開四迥韻上聲。古:透紐,陽聲嬰部舌音。
段玉裁曰:“見《玉人》。《注》曰:‘王所搢大圭也,或謂之珽。終葵,椎也。爲椎於其杼上,明無所屈也。杼,殺也。’按《玉藻》謂之‘珽’。《注》云:‘此亦笏也。珽之言挺然無所屈也。’《典瑞》曰:‘王晉大圭以朝日。’《魯語》曰:‘天子大采朝日。’《管子》曰:‘天子執玉笏以朝日。’皆謂此。司馬相如賦有‘晁采’。晁,古朝字,朝采即朝日之大采也。長三尺,博三寸。蓋自其中已上殺之,其殺六分而去一,至其首則仍博三寸而方之。鄭云:‘方如椎頭’,是也。‘珽’王逸引《相玉書》作‘珵’。‘抒’,今《周禮》作‘杼’。《玉藻注》同。‘杼’是也。”婉清按:《說文》無“珵”字,蓋“珵”“珽”乃古今字,故《相玉書》作“珵”。“珵”亦可代指美玉。《離騷》:“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王逸《注》:“珵,美玉也。”“抒”乃譌文,當作“杼”。《周禮•輪人》:“凡爲輪,行澤者欲杼。”鄭《注》:“杼,謂削薄其踐地者。”今本《玉人》亦作“杼”。《周禮•玉人》:“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賈公彥《疏》:“謂於三尺圭上,除六寸之下,兩畔殺去之,使已上爲椎頭。言六寸,據上不殺者而言。”故“杼上”者,今謂削薄其上也。終葵者,椎也。本書:“椎,擊也。齊謂之終葵。”即此。椎緩言之即終葵,終葵急言之則爲椎。若不律急言之爲筆,碔砆二字急言之爲璑,疾黎急言之爲薺耳,本即一事。《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之錢玄同《筆記》曰:“挺然無所屈也。王所執之笏。”此說本《禮記•玉藻》鄭玄《注》。《玉藻》:“天子搢珽,方正於天下也。”鄭《注》:“此亦笏也。謂之珽,珽之言珽然無所屈也。或謂之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終葵首者,於杼上,又廣其首,方如椎頭,是謂無所屈。後則恆直。”又《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杜《注》:“珽,玉笏也。”然是說亦有可疑處。《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若此,則笏乃二尺六寸,椎頭加六寸,亦當爲三尺二寸,與三尺不合。未知何故,供有閒者考之。又上文言“玠”亦爲大圭,乃《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者也。“玠”據“鎮圭”尺寸言之,較三尺之“珽”爲小。

林婉清
2023年3月7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二則

七律·次韻李鴻章《臨終詩》

《墨萱影草》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