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總目舉要》四


 《四庫總目舉要》四


56.《周易詳解》十六卷。宋李杞撰。其書原本二十卷,焦竑《經籍志》作《謙齋詳解》,朱彝尊《經義考》作《周易詳解》。是書外久無傳本,惟《永樂大典》散見各韻中,四庫館臣採掇裒輯,排次校核,釐爲十六卷。書中之例,於每卦爻解其辭義,復引歷代史事以實之。宋李光、楊萬里等博採史籍以相證明,雖不無稍涉氾濫,而其推闡精確者,要於立象垂戒之旨,實多所發明。李杞之說《易》,猶此志矣。又自葉夢得《巖下放言》稱《易》之精蘊盡在《莊》《列》,程大昌著爲《易老通言》。李杞亦多引《老》《莊》之文。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清乾隆年間翰林院抄本等。

57.《淙山讀周易記》二十一卷。宋方實孫撰。此書《宋志》作八卷,《澹生堂目》作十卷,《聚樂堂目》作十六卷,曹溶所見凡二本,一本不分卷,四庫館臣所見本乃二十一卷。未知孰合之又分之。其書取朱熹《卦變圖》別爲《易卦變合圖》,以補《易學啟蒙》所未備。其說多主於爻象,不涉空談。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等。另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明抄本,南京圖書館藏有清抄本。

58.《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宋董楷撰。董楷學出陳器之,陳器之出朱熹,故其說《易》,以洛、閩爲宗。是編合程頤《易傳》、朱熹《本義》爲一書,采二子之遺說附錄其下,意在理數兼通。然程《傳》用王弼本,朱熹《本義》用呂祖謙所定古本,董楷遂以程《傳》在前,割裂朱熹之書散附程《傳》之後。
是書又題《周易程朱先生傳義附錄》,尚存元延祐二年圓沙書院刻本;元至正二年桃溪居敬書堂刻本;元至正九年廬陵竹坪書堂刻本等。另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

59.《易學啟蒙通釋》二卷。宋胡方平撰。胡方平之學出於董夢程,董夢程之學出於黃榦。榦乃朱熹女婿。此書即發明朱熹《易學啟蒙》之旨。蓋《易》之爲道,理數並存,不可滯於一說。朱熹因程《傳》專主明理,故兼取邵雍之數以補其偏,非脫略易理。方平此書,雖專闡數學,而根據朱熹之書,反覆詮釋,故所衍說,不若他家之竟離其宗。
是書尚存元至正年間刻明修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初刻本;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清家文庫寫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嘉慶十五年慶餘堂刻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日本杉原直養(心齋)校享和二年江戶昌平坂學問所據淸康《通志堂經解》本刊,弘化三年東都出雲寺萬次郎修印本等。

60.《三易備遺》十卷。宋朱元昇撰,其子士立補葺。其書本《河圖》《洛書》一卷,《連山》三卷,《歸藏》三卷,《周易》三卷。朱元昇學本邵雍,其言《河圖》《洛書》則祖劉牧。其言《連山》,以卦位配夏時之氣候。其言《歸藏》,以干支之納音配卦爻。其言《周易》,則闡反對互體之旨。雖未必真合《周官•太卜》之舊,而冥心求索,以求一合,亦可謂好學深思。
是書存清乾隆三十八年浙江巡撫進呈明淡生堂藍格鈔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

61.《周易集說》四十卷。宋俞琬撰。俞琬生平邃於《易》學,初裒諸家之說爲《大易會要》一百三十卷,後乃掇其精華以著是編。琬其初主程、朱之說,後乃於程、朱之外出新意。覃精研思,積三四十年,實有冥心獨造,發前人未發者。
是書尚存元至正九年俞氏讀易樓刻公文紙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有清朱墨抄本。另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等。

62.《讀易舉要》四卷。宋俞琬撰。是書《文淵閣書目》、焦竑《經籍志》、朱睦㮮《授經圖》皆著錄。然傳本殊稀,朱彝尊《經義考》云「未見」。此書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琬於《易》,苦思力索,積平生之力爲之,意所獨契,往往超出前人。琬別有《六十四卦圖》《易圖合璧聯珠》《易圖纂要》諸書,舊於此書合刻。明人修《永樂大典》,割裂龐雜,淆其端緒,四庫館臣考訂汰除,裒合編次,定爲四卷。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清丁氏八千卷樓抄本等。

63.《周易象義》十六卷。宋丁易東撰。是編因《易》象以明義,故曰《象義》。其於前人舊說,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漢上易傳》爲宗。而又謂李失之泥,朱傷於巧,故不主一家。如卦變之說取邵雍、朱熹,變卦之說取沈該、都絜,筮占之說取朱熹、蔡淵、馮椅。遠紹旁搜,要歸於變動不居之旨。此書世所傳本殘闕特甚,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出者與殘本互相補參,析爲十六卷。
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元刻本。另有《四庫全書》本;清張金吾愛日精廬抄本。

64.《易圖通變》五卷、《易筮通變》三卷。宋雷思齊撰。其《易圖通變自序》謂「《河圖》之數以八卦成列,相盪相錯,參天兩地,參伍以變,其數實爲四十,而以其十五會通於中。」是書白雲霽《道藏目錄》載二書於太玄部「若」字號中。蓋圖書之學,實出道家,思齊又本道家衍說之,以附於《易》,固亦有由云。
是書存《道藏》本;明抄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


65.《讀易私言》一卷。元許衡撰。其書論六爻之德位,大旨多發明《繫辭傳》,同功異位,柔危剛勝之義。而又類聚各卦畫之居於六位者,分別觀之。孔子《彖傳》《象傳》每以當位、不當位,得中、行中爲言。衡所發明,蓋本斯旨。
是書存南京圖書館藏有明抄本。另有《說郛》本;《學海類編》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許文正公遺書》本;《遜敏堂叢書》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西京清麓叢書》本;《洪氏唐石經館叢書》本。

66.《易本義附錄纂疏》十五卷。元胡一桂撰。是編以朱熹《本義》爲宗。取《文集》《語錄》之及於《易》者附之,謂之「附錄」。取諸儒說《易》之合於《本義》者纂之,謂之「纂疏」。其去取別裁,惟以朱熹爲斷。
是書四川省圖書館藏有元刻本,此本殘存三卷,分别爲《下經》第一、《彖上傳》第一、《彖下傳》第二。另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

67.《易學啟蒙翼傳》四卷。元胡一桂撰。胡一桂父胡方平,嘗作《易學啟蒙通釋》,一桂更推闡而明辨之,故曰《翼傳》。凡爲《內篇》者三。一曰《舉要》,以發辭變象占之義。二曰《明筮》,以考史傳卜筮卦占之法。三曰辨疑,以辨《河圖》《洛書》之同異。皆發明朱熹之說。爲《外編》者一,附錄別家。其書大致與其父之書互相出入。而方平主於明本旨,一桂主於辨異學,故體例各殊焉。
是書上海市圖書館、天一閣、日本內閣文庫藏有元刻本。另有明正德刻本;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明末胡之珩刻本;明抄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嘉慶十七年慶餘堂刊本等。

68.《易纂言》十卷。元吳澄撰。是書用呂祖謙《古易》本經文。每卦先列卦變主爻,每爻先列變爻,次列象占,《十翼》亦各分章數。其訓解各附句下,《音釋》《考證》則經附每卦之末,《傳》附每章之末。間有文義相因即附辨於下句者,偶一二見,非通例也。吳澄於諸經,好臆爲點竄。惟此書所改,則有根據者爲多。其餘亦多依傍胡瑗、程頤、朱熹諸說。澄自所改正者,不過數條。其解經義,詞簡理明,融貫舊聞,亦頗賅洽,在元人說《易》諸家,終爲巨擘。
是書存明萬曆甲寅談自省等南京刊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等。

69.《易纂言外翼》八卷。元吳澄撰。吳澄所撰《易纂言》,義例散見各卦中,不相統貫,卷首所陳卦畫,亦粗具梗概,未及詳言,因復作此書以暢明之。自唐定《正義》,《易》遂以王弼爲宗,象數之學,久置不講。澄爲《纂言》,一決於象,是編類聚區分,以求其理之會通。此書四庫館臣時已未能見傳本,據《永樂大典》輯出,編爲八卷。
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元刻本。另有《四庫全書》本;《豫章叢書》本等。

70.《易原奧義》一卷、《周易原旨》六卷。元寶巴撰。是書原分三種,統名易體,用本程頤之說,即卦體以闡卦用也。朱彝尊《經義考》載:《易原奧義》一卷,存;《周易原旨》六卷,存;《周易尚占》三卷,佚。另有李道純《周易尚占》三卷,前有寶巴序,此序蓋明人偽作,與寶巴已佚之書非一事。
是書尚存有《四庫全書》本;清抄本等。今人陳少彤有點校本。


林婉清

2023年2月28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三則

《莊子·天下》惠子《歷物之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