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總目舉要》三

我拍攝的榆社上赤峪村崇聖寺

《四庫總目舉要》三


41.《易傳燈》四卷。此書未知撰人,惟知乃徐姓,呂祖謙、唐仲友弟子。是書或沿前輩之訛誤,或以易數爲五行家言。然其《八卦總論》十六篇,參互以求,論《易》《禮》之相通,亦有證據。乃有所駁雜,亦不乏可取之作。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函海》本;清河南大梁書院刻《經苑》本;清抄本等。

42.《易裨傳》二卷。宋林至撰。是書凡三篇,又有《外篇》一卷。三篇爲《法象》《極數》《觀變》,《外篇》則論反對、相生、世應、互體、納甲、卦變、動爻、卦氣八事。其論多中說《易》之弊。
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清抄本等。

43.《厚齋易學》五十二卷。宋馮椅撰。此書爲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永樂大典》但有《輯註》《輯傳》,而無《外傳》。四庫館臣以自序核之,以爲《輯注》止解《彖》《象》,《輯傳》尊《彖》《象》爲經,而退《十翼》爲傳,《外傳》則以《十翼》爲經,各附先儒之說,斷以己意。又反覆參校,釐爲《輯註》四卷,《輯傳》三十卷,《外傳》十八卷。是書《輯註》多用古文,《輯傳》各卦,皆分卦序、卦義、彖義、爻義、象占諸目,縷析條分,蒐採博洽。《外傳》薈粹群言,亦多闡發。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

44.《童溪易傳》三十卷。宋王宗傳撰。王宗傳之說,大體祧梁丘賀、孟喜而宗王弼,其書惟憑心悟,力斥象數之弊,祖其玄虛,索諸性天。與楊簡《慈湖易傳》宗旨同。明萬曆後,動以心學說《易》,流別於王宗傳、楊簡二人。
是書存宋開禧元年建安劉日新宅三桂堂刻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另天一閣藏有明抄本。今人張天傑有點校本。

45.《周易總義》二十卷。宋易祓撰。其說《易》,兼通理數,折衷眾論,每卦先括爲總論,復於六爻之下各爲詮解,於經義實多所發明。祓尚有《易學舉隅》四卷,四庫館臣未見傳本。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湖南叢書》本;清抄本等。《易學舉隅》今已佚。

46.《西谿易說》十二卷。宋李過撰。其書首爲《序說》一卷,分《上經》《下經》依文講解,而不及《繫辭》以下。馮椅《易學》稱其多所發明,而議其以毛漸《三墳》爲信,又多割裂經文。意所獨造,或不免毅然自爲,而收視返聽,用心刻摯,亦往往發先儒所未發。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清抄本等。

47.《丙子學易編》一卷。宋李心傳撰。此書取王弼、張載、程頤、郭雍、朱熹五家之說,以其父李舜臣《易本傳》之說證之,亦兼附以己意。原書十五卷,高斯德嘗與《誦詩訓》合刻於桐江。四庫館臣所見,乃元初俞琬所抄精華本,所存蓋不及原書十之一。
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等。

48.《易通》六卷。宋趙以夫撰。何喬遠《閩書》曰:「以夫作《易通》,莆田黃績相與上下其論。」是書或黃績參定。《宋史•藝文志》作十卷。胡一桂云:《易通》六卷,《或問類例圖象》四卷。蓋《宋志》連《或問類例圖象》言之。《聚樂堂書目》作六卷。其書大旨在以不易、變易二義明人事動靜之準。於聖人作《易》之旨,深切著明。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

49.《周易經傳訓解》二卷。宋蔡淵撰。朱彝尊《經義考》著錄蔡淵《周易經傳訓解》四卷,註曰「存三卷」。四庫館臣所見本乃二卷,惟存《上經》《下經》,題曰《周易卦爻經傳訓解》。此書本解《繫辭》《文言》諸篇,爲四卷,朱彝尊所見已佚一卷,四庫館臣所見又佚一卷。書商諱其殘缺,加入「卦爻」二字。
是書存《四庫全書》本。

50.《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淵撰。蔡淵爲蔡元定子,而從學於朱熹。是書闡發名理,多本師傳,兼數而言,又承家學。其中不廢互體,與不以互體爲主之朱熹頗異,可謂於師說通其變而酌其平者。董真卿《周易會通》,稱蔡淵《周易經傳訓解》外,又有《卦爻辭旨》,論六十四卦大義;《易象意言》,雜論卦爻、《十翼》;《象數餘論》,雜論《易》大義。後皆散佚。此書爲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
是書存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書》本;《四庫全書薈要》本;《藝海珠塵》本;《榕園叢書》本;《反約篇》本;《仲軒群書雜著》本等。

51.《周易要義》十卷。宋魏了翁撰。魏了翁以說經者但知誦習成言,不能求之詳博,因取諸經《註疏》之文,據事別類而錄之,謂之《九經要義》。此其中第一部。其大旨主於以象數求義理,折衷於漢學、宋學之間。故是編所錄,雖主於《註疏》《釋文》。而採掇謹嚴,別裁精審,可謂翦除支蔓,獨擷英華。
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尚存有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另有天一閣藏明抄本,上海圖書館藏明抄本;季錫疇校清徐氏傳是樓抄本;翁心存校清震無咎齋抄本;清光緒十二年江蘇書局刻《五經要義》本等。

52.《東谷易翼傳》二卷。宋鄭汝諧撰。其言《易》宗程頤說,所謂「翼傳」者,翼程頤之《傳》也。然亦時有異同。其子鄭如岡稱求得真德秀序,此本不載,蓋傳寫佚之。
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等。


53.《朱文公易說》二十三卷。宋朱鑑編。朱鑑爲朱熹嫡長孫。朱熹註《易》之書有五,《易傳》十一卷,《易本義》十二卷,《易學啟蒙》三卷,《古易音訓》二卷,《蓍卦考誤》一卷。皆有成帙。而朋友論難與及門之辨說,則散見《語錄》中。朱鑑是書,全採《語錄》之文,補《本義》之闕。其中或門人記述,未必盡合師說,或偶然問答,未必勒爲確論。然收拾放佚以備考證,亦可云能世其家學矣。
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尚存元刻本。另有《通志堂經解》本;日本享和元年刻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等。

54.《易學啟蒙小傳》一卷、附《古經傳》一卷。宋稅與權撰。稅與權爲魏了翁門人,從魏了翁講明邵雍諸書。其書蓋闡邵雍之說,以補朱熹《易學啟蒙》之未備,所謂持之有故,而執之成理者也。
是書存《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等。

55.《周易輯聞》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宋趙汝楳撰。趙汝楳父趙善湘研究《周易》,用功最久,汝楳承其家學,以作是編,惟注經文。其以《彖傳》散附《彖辭》,《小象》散附爻辭,仍用王弼本。以《大象》移於卦畫之後,《彖辭》之前,以《文言》散附《乾》《坤》《彖傳》及《小象》後,乃汝楳之新意。又王弼本雖移傳附經,尚有「《彖》曰」「《象》曰」「《文言》曰」字,以存識別。汝楳併此而去之,尤爲治絲而棼。每卦之中皆以卦變立論,亦未免偏主一隅。然其說推闡詳明,於比應乘承之理,盈虛消長之機,皆有所發揮,不同穿鑿,於宋人《易》說之中,猶爲明白篤實。其推明大衍之數,頗爲明白,於諸家舊說,亦具考訂。
是書存明朱睦㮮聚樂堂刊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二則

七律·次韻李鴻章《臨終詩》

《墨萱影草》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