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總目舉要》一


部分本計劃只是讀書時做個簡單摘錄,也爲朋友閱讀古籍提供一些信息,當作《說文津逮》的附錄發。這週末在外考察古蹟時,與閨蜜提及此事,經過商量,感覺寫文字還是不能太過隨便。決定在摘錄外補充一些別的信息,如版本。一開始以爲此項工作很簡單,後來做開發現要想儘量審慎而少錯,也並不容易。所以,以後會根據具體情況,每天或發《津逮》,或發《舉要》。與《說文津逮》分開,單獨作為一個系列。


《四庫總目舉要》一

經部•易類

1.《子夏易傳》十一卷。此書非子夏作。荀勖《中經新薄》疑爲丁寬作。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云乃韓嬰作。晁說之《傳易堂記》稱乃唐張弧之說。則唐又有偽本。據朱彝尊《經義考》,陸德明、李鼎祚、王應麟所引《子夏易傳》今本皆無。李鼎祚在張弧前,王應麟在張弧後。今本或又一偽本。
另清吳騫輯有《子夏易傳鉤遺》二卷;清孫堂輯有《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本《子夏易傳》一卷;清臧庸述、孫馮翼輯有《問經堂叢書》本《子夏易傳》一卷;清張澍輯有《二酉堂叢書》本《子夏易傳》一卷;清黃奭輯有《漢學堂叢書》本《子夏易傳》一卷。《子夏易傳》尚存明末刻《稽古堂訂正子夏易傳》十一卷,另有《通志堂經解》本;清乾隆張海鵬照曠閣刻本等。

2.《周易鄭康成註》一卷。隋時王弼註盛行,鄭學浸微,南北宋之間,是書亡佚。現存爲南宋末王應麟輯佚本,至清惠棟又別有考訂本(《新本鄭氏周易》三卷),較王應麟本體例、內容精密。
王應麟輯佚本尚存有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刻本;《祕冊彙函》本;清康熙年刻《玉海》本;《四庫全書》本等。惠棟考訂本則今上海圖書館藏有稿本,另有清乾隆二十一年盧見曾刻《雅雨堂叢書》本等。

3.《陸氏易解》一卷。《隋志》有陸績《周易註》十五卷,《經典釋文》及《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作《周易述》十三卷,《會通》一卷。原書久佚,未知孰是。今本乃明姚士粦輯佚。
是書有明樊維城《鹽邑志林》本;《四庫全書》本等。

4.《周易註》十卷。《上下經註》及《略例》爲王弼撰。《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爲韓康伯注。《略例》爲唐邢璹注。王弼說《易》源於費直。是書闡明義理,不雜術數,又祖尚虛無,多雜老莊。排擊漢儒,自標新學。
是書多與孔《疏》並行,亦有無孔《疏》者。如有南宋刻單注本。

5.《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易本卜筮之術,漢儒嘗多流於讖緯末學,王弼攻之。顧夷治、關康之、王儉、顏延年於王說或揚或抑,至唐孔穎達作疏,專崇王說,其後眾說皆廢。(余嘉錫以爲東晉後,鄭玄、王弼說相爲起伏,馬融、荀爽、虞翻諸家皆廢,至陳、隋之際,鄭學微。故鄭學微非孔穎達故,誠然。)
是書版本眾多,目前學界較常用的爲阮元等校清嘉慶江西南昌府學刻本。另尚存有南宋初國子監覆刻北宋國子監單疏本,日本足利學校藏南宋陸游之子陸子遹朱點標閱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司注疏合刻八行本,此版國內尚存一部宋元遞修本,前有陳鱣跋,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明正德本、閩本、監本、毛氏汲古閣本皆源於南宋建陽地區坊刻注疏兼義十行本,阮元等校刻亦據此本。

6.《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撰。是書用王弼本,惟以《序卦傳》散綴六十四卦之首。採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崔覲、伏曼容、孔穎達、姚規、朱仰之、蔡景君等說。後之學者,考古之《易》解,多賴此書。
金生楊教授主編有《周易集解版本集萃》,可參考。

7.《周易口訣義》六卷。唐史徵撰。史徵之名存多種版本。如《宋史•藝文志》作史文徽。四庫館臣定爲史徵。此書所引多唐前之佚文。除李鼎祚之書外,此亦考古之《易》解必備書籍。
是書有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書》本;清孫星衍校蘭陵孫氏沇州刻《岱南閣叢書》本等。

8.《周易舉正》三卷。題唐郭京撰。是書《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未載,《崇文總目》始著錄。四庫館臣疑爲宋人依託之作。原書凡所改訂皆用朱墨以別之。至四庫館臣所見,已全爲黑墨所書。
是書有影刻獨山莫氏景宋抄本;明嘉靖四明范欽訂天一閣刻本;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杭州圖書館藏是本有惠棟批校)等。《說郛》《學津討原》《清芬堂叢書》《遜敏堂叢書》等叢書有收錄。

9.《易數鈎隱圖》三卷、附《遺論九事》一卷。宋劉牧撰。《宋志》載有《新注周易》十一卷,今佚。漢儒言《易》多主象數,宋儒復岐出圖書一派。劉牧言圖書尚在邵雍前,以九爲河圖,十爲洛書,黃黎獻、吳祕、程大昌皆發明牧說,而葉昌齡、宋咸、李覯駁之。至蔡元定以十爲河圖,九爲洛書,朱熹從之。此後胡一桂、董楷、吳澄皆宗蔡元定、朱熹。此書幾近失傳,《通志堂經解》本何焯以爲自《道藏》錄出。
是書存《正統道藏》本;《通志堂經解》本等。

10.《周易口義》十二卷。宋倪天隱述其師胡瑗之說。胡瑗說《易》以義理爲宗。邵伯溫《聞見前錄》所載程子《與謝湜書》言讀易當先觀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程頤、朱熹說《易》多從胡瑗之說。
是書今人白輝洪、于文博、徐尚賢等有點校,其所據底本爲《四庫全書薈要》本。


11.《溫公易說》六卷。宋司馬光撰。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及《宋史•藝文志》有著錄。晁公武《讀書志》曰其未成書。此書宋時所傳本已多寡互異,至朱彝尊《經義考》以爲已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司馬光欲闢王弼老莊虛無玄妙之說,故於古今事物情狀貫徹疏通,推闡深至。
是書存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書》本;清河南大梁書院刻《經苑》本等。

12.《橫渠易說》三卷。宋張載撰。《宋志》著錄十卷,《書錄解題》著錄三卷,四庫館臣所見亦爲三卷。疑《宋志》誤。是書較程頤《易傳》爲簡。往往經文數十句一無所說。至末卷不復全載經文,唯載其有說者。
是書存明呂柟刻本;明徐必達《張子全書》本;清《通志堂經解》本等。今人劉泉整理有《橫渠易說校注》。

13.《東坡易傳》九卷。宋蘇軾撰。據蘇籀《欒城遺言》,蘇洵作《易傳》未成而卒,囑二子述其志。軾書先成,蘇轍乃送所解於軾。三者合編於一。是故此書爲蘇氏父子兄弟合力而成。大體近於王弼,而王弼惟倡玄風,軾書多切人事。文辭博辨,足資啟發。
是書存明烏程閔氏刊朱墨套印本;《四庫全書薈要》本等。

14.《易傳》四卷。宋程頤撰。王偁《東都事略》作六卷,《宋志》作九卷,《二程全書》作四卷。程頤未及成書而卒,當時亦無定本,故所傳各異。其書但解《上下經》《彖》《象》《文言》,用王弼本,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用李鼎祚例。而《繫辭傳》《說卦傳》《雜卦傳》無注。邵書以數言易,程書言理。
是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尚存有宋刻本。《伊川易傳》時與朱熹《本義》合刻,如存元延祐元年翠巖精舍刻本《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元至元二年建安碧灣書堂刻本《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卷六至十配元刻呂祖謙《音訓》本)等。近人王孝魚有點校本《周易程氏傳》。

15.《易學辨惑》一卷。宋邵伯溫撰。邵伯溫云其父邵雍之《易》授之李之才,李之才受之穆清,穆清受之陳摶,平時少與人語。惟王天悅、張子望嘗從學,皆早卒。及王天悅卒,鄭夬賄王天悅僕得邵雍之學書稿,後自撰《鄭夬易傳》,多妄作穿鑿之言,邵伯溫此書欲與之辨。然司馬光曾稱鄭夬書不涉虛誕,專用人事,與邵伯溫所言迥殊。四庫館臣謂或鄭夬所撰《易傳》之類不涉術數,而《時用書》之屬則純言占卜。今鄭書不傳,難考。邵書亦近失傳。朱彝尊《經義考》注其書曰未見。此本乃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
是書存影鈔元至元二年建安勤有書堂刊本;《四庫全書》本等。

16.《了翁易說》一卷。宋陈瓘撰。邵伯溫《聞見錄》稱陳瓘說《易》得康節之學。四庫館臣考沈作喆《寓簡》,謂陳瓘曾以康節之說質之劉器之,故陳瓘說《易》,非獨出邵雍。是書造語詰屈,陳振孫《書錄解題》病其辭旨深晦,晁公武《讀書志》則謂其以易數言天下治忽多驗。故未可以艱深廢之。
是書多題爲《了齋易說》,香港大學尚存有明抄本。

17.《吳園易解》九卷。宋張根撰。張根撰述甚多,如《宋朝編年》數百卷,晁公武《讀書志》載有《春秋指南》十卷等。今皆未見,惟存此書。書中次第用王弼本,詮釋義理,不及象數,不襲《河》《洛》之談。注文簡略,無支蔓之弊。於經意頗有發明。
是書有《四庫全書》本;清道光庚戌三十年河南大梁書院刊同治七年印本等。

18.《周易新講義》十卷。宋耿南仲撰。舊本或題《周易解義》。其書自序云,易之道有要,在無咎而已。四庫館臣駁之,以爲僅以無咎爲主,無異黃老。是書大致因象詮理,隨事示戒,往往切實有裨。非高語玄虛者也。
是書有《四庫全書》本等。

19.《紫巖易傳》十卷。宋張浚撰。張浚曾孫張獻之繕錄。其書立言醇粹,凡說陰陽動靜,皆適於義理之正。末一卷爲《雜說》,胡一桂議其專主劉牧。是也。
是書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等。

20.《讀易詳說》十卷。宋李光撰。是書因事抒忠,依經立義,於當世之治亂,一身之進退,觀象玩辭,恆三致意焉。或不免間有牽合,然切實近理,有益學者。此書自明以來久無傳本,朱彝尊《經義考》云未見。今本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
是書有《四庫全書》本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二則

七律·次韻李鴻章《臨終詩》

《墨萱影草》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