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元、丕增改稿)

《說文津逮》(元、丕增改稿)

元 始也。从一,从兀。(愚袁切)


今:疑紐,山合三元韻平聲。古:(1)贾海生:疑紐,陽聲安部牙音。(2)黄侃:疑紐,寒部。
徐鍇曰:“元者,善之長,故從一。元,首也,故謂冠爲元服,故從兀。兀,高也。與堯同意。俗本有‘聲’字,人妄加之也。會意。”婉清按:俗本原文乃“从一,兀聲”,徐鍇以爲“聲”乃妄加,戴侗、錢大昕、王念孫、嚴可均、段玉裁、王筠、沈濤、朱士端、錢坫諸君皆以爲非妄加。王念孫曰:“徐鍇以爲‘元’字不當从‘兀聲’,故《繫傳注》云:‘聲字,人妄加之也’。今考《說文》,‘髡’字从髟兀聲,或从元聲作‘髨’,又‘䡇’从車元聲音月,即‘小車無軏’之‘軏’。蓋元與兀本一聲之轉,故元从兀聲。而从兀聲之字可从元,从元之字又可从兀也。又唐玄度《九經字樣》皆本《說文》,其‘元’字注亦云:‘从一兀聲。’則《說文》本作‘从一兀聲’明甚。徐鍇不得其解,削去‘聲’字,徐鉉又改爲‘从一从兀’,並非。”王說審詳,故以兀爲聲符爲是。《周易•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此“元”即“始”也。虛無爲道之根,由無生有,萌而示兆,爲道之幹,萬物成體,斯謂天元,乃道之實。天地蘊含大道,生於元氣,故元爲始也。今人考之甲骨,謂元乃首也,即頭,是。元、兀本一字,甲骨文从人,突出其頭,轉注爲始也。《詩經•閟宮》:“建爾元子”,《傳》:“首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狄人歸其元,面如生。”杜《注》:“元,首。”又元子即長子,亦乃始義。


丕 大也。从一,不聲。(𢾭悲切)

今:滂紐,止開三脂韻平聲。古:(1)贾海生:滂纽,陰聲噫部唇音。(2)黄侃:滂紐,咍部。
“丕,大也”乃《爾雅•釋詁》文。段玉裁曰:“‘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即‘丕顯’之類。”張舜徽《約注》:“‘丕’有大義,則凡从丕聲之字,亦多有大義。故一稃二米謂之秠,有力謂之伾,大鱯謂之魾。反之,則亦有小義。故孕婦一月爲肧,丘一成爲壞。不聲與丕聲古通。”婉清按:丕本即不字。《觀堂集林》:“不者,柎也。”故“不”乃花萼足也,假借爲大義。今本《詩經•清廟》“不顯不承”爲“不”字。《尚書》“丕顯哉,文王謨;丕顯哉,武王烈”用“丕”,“不”“丕”通用,皆大也。後加一以別於“不”,遂孳乳爲“丕”。《尚書•大禹謨》:“嘉乃丕績。”孔《傳》:“丕,大也。”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1)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