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津逮》(8)

我拍的太原山中日落

《说文津逮》(8)

祀 祭無已也。从示巳聲。(詳里切)禩,祀或从異。

今:邪紐,止開三止韻上聲。古:(1)賈海生:定紐,陰聲噫部舌音。(2)黃侃:定紐,咍部。
《周禮•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鄭《註》:“故書祀作禩。”《釋文》:“禩,音祀,又作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从示巳聲,或从異聲。”婉清按:祀、禩同字異文。或曰从巳聲,或曰从異聲。巳、異古均乃定紐,二字雙聲。王力、董同龢、李方桂、周法高‘巳’‘異’皆入之部,二字亦疊韻。黃侃分古韻二十八部,‘巳’乃咍部,‘異’爲德部。賈海生《說文解字音證》據曾運乾三十部,‘巳’乃陰聲噫部字,‘異’爲入聲肊部字。然陰聲噫部、入聲肊部可陰入對轉。《詩經•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異、貽韻,‘異’乃入聲肊部字,‘貽’乃陰聲噫部字。《詩經•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飲食。”‘祀’乃陰聲噫部字,‘食’乃入聲肊部字。此類通協爲韻甚多。王力諸先生學語音於西洋,黃侃、曾運乾諸先生繼音學於清儒,故有是別。今之學者承西洋語音之學,故多不言韻部通轉之則。戴震《轉語二十章》、程瑤田《果臝轉語記》至太炎先生“成均圖”,古之對轉,亦有定說。後人或謂太炎“無所不轉”。余以爲求古音,非獵奇也,欲通古籍文義故也。古之通假,未必音同,亦或音近,通轉之音,或雙聲,或疊韻,求諸通假,多可取法,非“無所不轉”也。祀、禩二字,考之甲骨文,余未見以異爲聲符者。‘巳’或乃胎兒之象。徐鍇曰:“鍇按:老子曰:‘子孫祭祀不輟’,是也。”此蓋許慎所言“祭無已也”之義,亦合‘祀’字从示从子之形。張文虎《舒藝室隨筆》:“案:祭無已,語簡未達。定公八年《公羊傳解詁》云:‘言祀者無已,長久之辭。’《疏》云:‘見其相嗣不已,長久常然。’此蓋漢儒相傳之訓,謂子孫世祀不絕也。”張說是也。

祡 燒祡燓燎以祭天神。从示此聲。《虞書》曰:“至于岱宗,祡。”(仕皆切)𥚨,古文祡,从隋省。

今:崇紐,蟹開二佳韻平聲。古:(1)賈海生:從紐,陰聲衣部齒音。(2)黃侃:從紐,齊部。
《虞書》曰:“至于岱宗,祡。”今本《尚書》:“至于岱宗,柴。”“祡”“柴”雙聲疊韻。嚴可均《說文校議》:“小徐、《釋天釋文》《韻會•九佳》引作‘燒柴燎’,《玉篇》《列子•湯問釋文》《集韻•十三佳》《類篇》引作‘燒柴燓燎’,桉:當作‘燒柴尞’。《舜典釋文》引馬融云:‘祭時積柴,加牲其上而燔之。’今此依篆作‘燒祡’,將所燒者何物乎?‘燓’亦‘燒’也,云‘燒’即不必云‘燓’,無‘燓’字爲是。”段玉裁曰:“‘尞’各本作‘燎’,非也。火部曰:‘尞,祡祭天也。’此曰:‘祡,尞祭天也。’是爲轉注。”嚴章福《說文校議議》:“小徐、《釋天釋文》《韻會•九佳》並作‘燒柴燎’,當依改‘燎’,假借不勞更改。”席世昌:“燒祡之‘祡’鍇本作‘柴’,是。”桂馥亦曰:“‘祡’當爲‘柴’,‘祡’‘柴’聲相近。”張舜徽曰:“尞與祡實一事,但云燒柴而義已見,不當復云燓尞。原文蓋本作‘燒柴以祭天神’,‘燓尞’二字,乃後人附注之辭竄入說解者。”婉清按:小木散柴爲柴,燒柴加牲以祭天神爲祡。“𥚨,古文祡,从隋省”者,段玉裁曰:“此蓋壁中《尚書》作‘𥚨’也。既偁古文《尚書》作‘祡’矣。何以云壁中作𥚨也?凡漢人云古文《尚書》者,猶言古本《尚書》。以別於夏矦、歐陽《尚書》。非其字皆倉頡古文也。《儀禮》有古文今文,亦猶言古本今本。非一皆倉頡古文,一皆隷書也。如此字壁中簡作𥚨。孔安國以今文讀之。知𥚨既小篆祡字。改从小篆作祡是。孔氏古文《尚書》出於壁中云爾。不必皆仍壁中字形也。綴𥚨於祡下者,猶《周禮》既从杜子春易字,乃綴之云故書作某也。”婉清按:許書所載古文多矣,非此一例,壁中古文之說,乃段氏忖度之辭,恐難確考。昔徐承慶、徐灝諸賢皆疑之。張舜徽曰:“古文祡从隋省,本書肉部‘隋’下云:‘裂肉也。’裂肉正所以燔之。”

林婉清
2023年1月10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1)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