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天、吏二字增改稿)

 《說文津逮》(天、吏二字增改稿)


天 顛也。至高無上,从一大。(他前切)

今:透紐,山開四先韻平聲。古:(1)贾海生:透紐,陽聲因部舌音。(2)黄侃:透紐,先部。
《河圖叶光篇》曰:“元氣闔陽爲天。”《物理論》曰:“水土之氣,升而爲天。”成公綏《天地賦》云:“天地至神,難以一言定稱。故體而言之,則曰兩儀;假而言之,則曰乾坤;氣而言之,則曰陰陽;性而言之,則曰柔剛;色而言之,則曰玄黃;名而言之,則曰天地。”婉清按:古人謂兩儀、乾坤、陰陽、柔剛、玄黃、天地皆生於元氣,道生元氣,元氣生天地陰陽,遂有四時日月寒暑,萬物乃備。故天地皆始乎元氣,此國人之天地觀也。人難言道氣,而兩儀、乾坤、陰陽、柔剛、玄黃、天地皆道之一隅,拘泥字義則難見道矣。唯取法自然而化之,易變爲太極,方可於自然變化之中見物之極也。此非西洋一元、二元可擬之。劉熙《釋名》:“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婉清按:天、顛疊韻。《周易•睽卦》:“其人天且劓”,此“天”即“顛”字。顛,頭頂也。天門冬,中藥又名顛勒,此亦天顛聲通之例。劉熙以顯釋天,聲轉耳,天、坦亦此類也。古之方言亦夥,今人擬音恐難確切,故於古音,當尊訓詁字例,而不可以今人所擬逆推之。波斯之瑣羅亞斯德教,北朝人謂之祆教,若天、獻之聲轉。天竺,唐人又曰身毒,又曰賢豆,天、賢亦此類也。至高無上謂天居人至高處而無上也。从一大者,大,乃站立之人形,一,指事。朱駿聲《通訓定聲》:“大猶人也。天在人上,昂首見之。”今考之甲骨,天乃人站立貌,大其頭,故今人多謂其乃象形字,非指事字。天者,頭頂也。《山海經•海外天經》:“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藏之常陽之山。”此“刑天”之“天”即斷首者也。王國維《觀堂集林•釋天》曰:“本謂人顛頂,故象人形。”婉清謂人生天地間,古人自知有天,昂首見天,則造字言天,殆不必假借顛頂曰天。古人造天,獨大其頂者,抑或謂天處人之上也,故自當大其上以明之,未必即乃顛頂義。存之於此,後人鑒之。


吏 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聲。(力置切)

今:來紐,止開三志韻去聲。古:(1)贾海生:來紐,陰聲噫部齒音。(2)黃侃:來紐,咍部。
徐鍇曰:“吏之理人,心主於一也。《書》曰:‘克肩一心。’史者,爲君之使也。凡言亦聲,備言之耳,義不主於聲,會意。”婉清按:嚴章福《校議議》:“當作‘从一,史聲’,此校者所改。《說文》聲兼義者十有七八,不言亦聲,而義在其中。余謂許君原書凡言亦聲者,皆本部首爲聲。”《尚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孔《傳》:“天王之吏爲過惡之德,其傷害天下甚於火之害玉。”國之安危在政,民之治亂在吏,吏善則民善,吏惡則民惡,若吏無德,則其害甚于猛火。《韓非子》:“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亦此之謂也。古事、史、吏爲一字,後分化。史乃記事者也,吏乃掌事者也,事乃所掌之事也。《商君書•靳令》:“朝廷之吏,少者不毀也。”《韓非子•飭令》:“朝廷之事,小者不毀。”吏、事通用。《周禮•司寇》:“誓邦之大史曰‘殺’,誓小史曰墨”,史乃事也,史、事通用。史加一爲吏,一乃分化符號,以別於史也。吏亦聲訓爲理,謂吏當理也,《物理論》:“吏者,理也。所以理萬機平百揆也。”《漢書•百官公卿表》:“是爲長吏。”顏師古:“吏,理也。”吏、理古音同。吏本即今之官也,漢後方指差役小吏之屬。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1)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