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38)(附《四庫總目舉要》三)
《說文津逮》(38)(附《四庫總目舉要》三)
瓚 三玉二石也。从玉,贊聲。《禮》:“天子用全,純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瓚;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徂贊切)
今:從紐,山開一旱韻上聲。古:從紐,陽聲安部齒音。
徐鍇曰:“瓚亦圭也,圭之狀,剡上邪銳之。於其首爲杓形,謂之瓚。於其柄中爲注水道,所以灌鬯酒。三玉二石,謂五分玉之中二分是石。瓚之言贊也。贊,進也,以進於神也。”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凡字从贊者,皆非一之詞。故叢木爲欑,車衡三束爲䡽,以羹澆飯爲饡。”婉清按:許君所言三玉二石者,乃瓚之本義也。小徐所言盛鬯酒灌祭之瓚,乃祼器也。《周禮•典瑞》:“祼圭有瓚,以肆先王,以祼賓客。”鄭《注》:“漢禮,瓚槃大五升,口徑八寸,下有槃口,徑一尺。”《注》引鄭司農云:“於圭頭爲器,可以挹鬯祼祭,謂之瓚。”此即祼器之瓚也。段玉裁從小徐說,以爲圭瓚之“瓚”乃“贊”也。段《注》曰:“此與祼圭之瓚異義。許不言祼圭之瓚者,蓋其字古衹作‘贊’。黃金為勺,不用玉也。”婉清謂太炎先生以爲段氏所說非也,“圭瓚”之“瓚”乃“盞”“琖”二字之假借。古人進見以貝爲禮故曰贊。贊者,進也。祼乃祭時以鬱鬯之酒灌地,以進於鬼神者也。又贊轉註爲助義,祼祭之器,贊助祼祭者也。故以挹鬯祼祭之器曰贊亦通。“盞”“琖”二字《說文》均無。今難確考,故並存二說。錢大昕所言“从贊者,皆非一之詞”云云,是也。又攢、欑、儹具可訓聚,亦此類也。“《禮》天子”云云,乃《考工記•玉人》文。其辭曰:“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今本《考工記》之“龍”當作“駹”,“將”當作“埒”。鄭《注》引鄭司農云:“龍當爲尨,尨,雜色。”非也。尨乃犬多毛者也,駹乃黑馬白顙者也,故當以駹訓雜。王筠《句讀》:“駹,馬面顙白,故得雜義。尨,犬多毛,其義不協。”信然。
瑛 玉光也。从玉,英聲。(於京切)
今:影紐,梗開三庚韻平聲。古:影紐,陽聲央部喉音。
徐鍇曰:“《符瑞圖》:‘玉瑛仁寳,不斵自成光,若白華。漢文帝時,渭陽玉瑛見。今有白石、紫石瑛者,皆石之有光壁者。’”婉清按:“壁”字衍,當作“石之有光者”。又“瑛”經典多作“英”。《毛詩•著》:“尚之以瓊英乎而。”鄭《注》:“瓊英,猶瓊華。”《穆天子傳》:“天子於是得玉榮枝斯之英。”郭《注》:“英,玉之精華也。”《孝經援神契》:“玉英,玉有英華之色。”婉清謂草本之花謂之榮,榮而不實謂之英,華者榮也,故榮、英、華皆花也。凡玉之榮、英、華,若草木之榮、英、華,皆精華者也。瑛乃後起字,加玉旁以別之。
林婉清
2023年2月17日
《四庫總目舉要》三
27.《易原》八卷。宋程大昌撰。是書排斥先儒,務申己說,不能脫南宋之風氣。然其參互折衷,皆能根據《大傳》,與《易》義亦有所闡明。此書久無傳本,惟程敏政《新安文獻志》載有三篇,朱彝尊《經義考》注已佚。今本乃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佚編次而成。
28.《周易古占法》一卷、《古周易章句外編》一卷。宋程迥撰。此書世無刊本,凡藏書家所傳寫者均爲二卷。據《宋史·藝文志》,程迥《古易占法》《周易外編》乃二書,均爲一卷。後人誤合爲一書。四庫館臣據此,以前十一篇爲《周易古占法》,其後卷爲《古周易章句外編》。其說本邵雍加一倍法,據《繫傳》《說卦》發明其義,用逆數以尚占知來,大旨備見於自序。朱熹作《啟蒙》,多用其例。
29.《周易本義》十二卷、附《重刻周易本義》四卷。宋朱熹撰。四庫館臣所依之十二卷本,乃宋咸淳乙丑九江吳革所刊本,以《上經》《下經》爲二卷,《十翼》爲十卷。宋董楷已割裂《本義》附程《傳》。至明永樂胡廣等奉敕修《五經大全》,亦取朱熹書割裂卷次附程《傳》。後士子厭程《傳》繁多,專用《本義》,則有刊去程《傳》,以程《傳》次序爲《本義》次序之四卷本。四卷本通行明清,故四庫館臣附其於十二卷原本之後。
30.《郭氏家傳易說》十一卷。宋郭雍撰。其父郭忠孝授業於程頤,著《兼山易解》,後死於國難。忠孝書惟存《大易粹言》所引部分。郭雍南渡後隱居著此書,其說本於父忠孝,故以「家傳」爲名。大抵剖析義理,與程《傳》類似。又謂《易》之爲書,其道其辭,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者。而言「觀乎彖辭」者,即孔子自謂其《彖傳》,馮椅《厚齋易學》斥其非,已爲公論。此書陳振孫《書錄解題》作六卷,四庫館臣考《中興書目》,郭雍別有《卦爻旨爻》六卷。或以彼之卷數誤爲此之卷數。
31.《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宋李衡撰。宋熙寧間,蜀人房審權病談《易》諸家,或泥陰陽,或拘象數,乃斥去雜學,專摘明人事者百家,上起鄭玄,下迄王安石。於有異同疑似,則各加評議,附之篇末,名曰《周易義海》,共一百家卷。李衡因《義海》義意重複,文辭冗瑣,便刪繁釐定,又續入程頤、蘇軾、朱震三家。並補綴《雜論》爲第十二卷。遂成十二卷之《周易義海撮要》。房審權原書宋時已散佚,今不存。
32.《南軒易說》三卷。宋張栻撰。曹學佺《蜀中廣記》載是書十一卷,以爲張浚撰。考浚《紫巖易傳》,知與此別爲一書。《四庫》所據之本,乃嘉興曹溶從至正壬辰贛州路儒學正胡順父刊本傳寫,六十四卦皆無,僅始於《繫辭》「天一地二」章。
33.《復齋易說》六卷。宋趙彥肅撰。趙彥肅說《易》,在即象數以求義理,以六畫爲主。冥思力索,皆研搜爻義,務求其所以然。
34.《楊氏易傳》二十卷。宋楊簡撰。此本乃明劉日升、陳道亨所刻,四庫館臣疑或日升等有所妄改。楊簡之學出自陸九淵。其解《易》惟以人心爲主,而象數事物,皆在所略。自漢以來,以老莊說《易》始王弼,以心性說《易》始王宗傳及楊簡。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