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37)(附《四庫總目舉要》二)
《說文津逮》(37)(附《四庫總目舉要》二)
㻝 玉也。从玉,剌聲。(盧達切)
今:來紐,山開一曷韻入聲。古:來紐,入聲曷部舌音。
《玉篇•玉部》:“㻝,玉名”。婉清按:經傳未見“㻝”字。張舜徽《約注》釋“璐”云:“璐與㻝雙聲,實一語之轉,皆寶石名。”
珣 醫無閭珣玗琪,《周書》所謂夷玉也。从玉,旬聲。一曰器,讀若宣。(相倫切)
今:心紐,臻合三諄韻平聲。古:匣紐,陽聲因部牙音。
王念孫《讀說文記》:“‘珣玗琪’,《繫傳》作‘璂’。按:《說文》無‘琪’,疑古通用‘璂’。當从《繫傳》也。”桂馥《義證》:“本書無‘琪’字,《類篇》引作‘璂’。徐鍇本同。”鈕樹玉《校錄》:“初印本‘琪’作‘璂’是也。顧千里曰:‘宋本“琪”,毛初刻改“璂”,後仍改“琪”。’今按皆非也,當作‘基’。《集韻》云:‘琪,或書作基。’《說文》既無‘琪’字,則假借‘基’字爲之,於理正通。”婉清按:琪、璂古音同,殆一字耳。不必泥於此類校勘。醫巫閭居今遼寧錦州北鎮,“珣玗琪”今人謂之阜新瑪瑙。《尚書•顧命》:“大玉,夷玉。”陸德明《釋文》引馬融云:“東夷之美玉。”孔《疏》引鄭玄云:“大玉,華山之球也。夷玉,東北之珣玗琪也。”此“夷玉”即《說文》之“《周書》所謂夷玉也”。“一曰器,讀若宣”者,珣作器名通瑄,乃大璧也。《爾雅•釋器》:“璧大六寸謂之宣。”陸德明《釋文》:“宣或作瑄。”《史記•孝武本紀》:“有司奉瑄玉。”裴骃《集解》引孟康曰:“璧大六寸謂之瑄。”
璐 玉也。从玉,路聲。(洛故切)
今:來紐,遇合一暮韻去聲。古:來紐,入聲蒦部牙音。
《玉篇•玉部》:“璐,美玉也。”婉清按:璐乃美玉義。《楚辭•九章•涉江》 :“被明月兮被寶璐。”王逸《注》:“寶璐,美玉也。”《文選•雪賦》:“逵似連璐。”李善《注》引許君《淮南子注》云:“璐,美玉也。”
林婉清
2023年2月16日
《四庫總目舉要》二
17.《吳園易解》九卷。宋張根撰。張根撰述甚多,如《宋朝編年》數百卷,晁公武《讀書志》載有《春秋指南》十卷等。今皆未見,惟存此書。書中次第用王弼本,詮釋義理,不及象數,不襲《河》《洛》之談。注文簡略,無支蔓之弊。於經意頗有發明。
18.《周易新講義》十卷。宋耿南仲撰。舊本或題《周易解義》。其書自序云,易之道有要,在無咎而已。四庫館臣駁之,以爲僅以無咎爲主,無異黃老。是書大致因象詮理,隨事示戒,往往切實有裨。非高語玄虛者也。
19.《紫巖易傳》十卷。宋張浚撰。張浚曾孫張獻之繕錄。其書立言醇粹,凡說陰陽動靜,皆適於義理之正。末一卷爲《雜說》,胡一桂議其專主劉牧。是也。
20.《讀易詳說》十卷。宋李光撰。是書因事抒忠,依經立義,於當世之治亂,一身之進退,觀象玩辭,恆三致意焉。或不免間有牽合,然切實近理,有益學者。此書自明以來久無傳本,朱彝尊《經義考》云未見。今本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
21.《易小傳》六卷。宋沈該撰。其書以正體發明爻象之旨,以變體擬議變動之意,以求合於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義。其占全用《春秋左傳》所載筮例。陳振孫《書錄解題》稱有《繫傳補注》十餘則附於該書卷末。四庫館臣未見。
22.《漢上易集傳》十一卷、《卦圖》三卷、《叢說》一卷。宋朱震撰。其說以象數爲宗,推本溯源,包括異同。其取象甚有好處,亦多牽合,文辭繁難,每使讀者茫然。蓋不善作文者也。宋人多以九數爲《洛書》,十爲《河圖》,而劉牧以十爲《洛書》,九爲《河圖》,此書亦用劉說。
23.《周易窺餘》十五卷。宋鄭剛中撰。王應麟《困學紀聞》稱鄭剛中有《周禮解義》,此鄭剛中乃鄭鍔,字剛中,別是一人。與作《周易窺餘》之剛中名偶同。鄭剛中所著《易解》十五卷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明初《文淵閣書目》、葉盛《菉竹堂書目》尚著錄,其後傳本殆絕。朱彝尊《經義考》云未見。今本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鄭剛中此書非獨宋學,亦兼取漢學,參互考稽,不主一家。或有自出新意而當於理之處。
24.《易璇璣》三卷。宋吳沆撰。其書大旨主於觀彖,因彖而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璇璣」取自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篇》「處璇璣以觀大運」語。胡一桂云吳沆尚有《易禮圖說》,有《或問》六條,《圖說》十二軸。四庫館臣未見。
25.《易變體義》十二卷。宋都絜撰。都絜父都郁潛心易學,都絜以所聞於其父者爲是書。大旨謂卦爻辭義,先儒之論已詳。故專明變體。但古書散佚,其說不傳,絜以義理揣摩,有巧相符合者,亦有涉於牽強者。此書《宋志》作十六卷,四庫館臣輯《永樂大典》所據之本非全本,編爲十二卷。
26.《周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宋林栗撰。王應麟《玉海》所載亦三十六卷,與今本合。林栗言《易》與朱熹不合,曾上疏論朱熹。後之學者以朱熹故,不問栗書,以至此書流傳未廣。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