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36)(附《四庫總目舉要》一)
《說文津逮》(36)(附《四庫總目舉要》一)
瓊 赤玉也。从玉,敻聲。(渠營切)璚,瓊或从矞。瓗,瓊或从巂。琁,瓊或从旋省。(臣鉉等曰:今與璿同。)
今:群紐,梗合三清韻平聲。古:溪紐,陽聲安部牙音。
段玉裁改“赤”爲“亦”。曰:“‘亦’各本作‘赤’。非。《說文》時有言‘亦’者。如李賢所引‘診,亦視也’,《鳥部》‘鸞,亦神靈之精也’之類。此上下文皆云‘玉也’。則‘瓊’亦當為玉名。倘是赤玉。當廁璊、瑕二篆閒矣。”婉清按:若瓊乃玉名,則當作“玉也”。不宜加“亦”字。又李賢所引“診,亦視也”,各本無“亦”字,殆李賢所增,不足爲據。《鳥部》“鸞,亦神靈之精也。”段玉裁曰:“‘赤’各本作‘亦’,誤。”則段氏自相矛盾耳。嚴章福《校議議》:“余謂𤦃、瓊二字當爲轉注。‘𤦃’下既言‘瓊玉也’,‘瓊’下當言‘𤦃也’,‘𤦃’字轉寫誤爲‘來玉’二字,而‘來’又誤爲‘赤’,遂爲‘赤玉’矣。”桂馥亦持此說。余考“𤦃”之“𤦃瓄”,不當擅改作“瓊”,見“𤦃”字。王筠《句讀》:“赤,當依《詩傳》作美。”張舜徽《約注》:“段氏注本改作‘亦玉’。然以瓊字上下諸文但訓‘玉也’,不應瓊字獨言‘亦玉’。王筠謂當依《詩傳》作‘美玉也’,亦無所確據,不宜擅改。《爾雅》:‘葍,藑茅。’郭《注》:‘葍華有赤者爲藑。’瓊與藑俱从夐聲,並有赤義,語原同也。”徐灝亦以爲不誤。婉清謂王筠以“赤”爲“美”,非無所據。《毛詩•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毛《傳》:“瓊,玉之美者。”又《木瓜》之“瓊瑤”“瓊玖”之“瓊”皆謂玉之美者。又《俟著》“瓊英”“瓊華”“瓊營”之“瓊”謂玉之光彩美也。又《漢書•揚雄傳》:“精瓊靡與秋菊兮。”顏師古《注》引應劭曰:“瓊,玉之華也。”若作“赤玉”解則經典無字例。且玉以無暇爲美,殆不當以有赤爲美。吾與王筠說。“琁,瓊或从旋省”者,“琁”乃“璿”之重文,非“瓊”之重文,此後人亂之耳。沈濤《古本考》:“《文選》顏延年《陶徵士誄》注引琁亦璿字。則琁乃璿之重文,非瓊之重文。古琁、璿通用。《書•舜典》:‘在璿璣玉衡’,《史記》作‘旋機’,《尚書大傳》作‘璇機’,《太玄經》作‘琁璣’,《尔疋•釋詁釋文》‘璿又作璿’”云云。是也。桂馥亦持此說。
珦 玉也。从玉,向聲。(許亮切)
今:書紐,宕開三漾韻去聲。古:曉紐,陽聲央部牙音。
《廣韻•漾韻》:“珦,玉名。”婉清按:“珦”古多用於人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潛山集》十二卷,乃宋釋文珦撰。
林婉清
2023年2月15日
《四庫總目舉要》一
此爲我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作的總結。非學術類。附此供有相關需求的人閱讀。
經部·易類
1.《子夏易傳》十一卷。此書非子夏作。荀勖《中經新薄》疑爲丁寬作。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云乃韓嬰作。晁說之《傳易堂記》稱乃唐張弧之說。則唐又有偽本。據朱彝尊《經義考》,陸德明、李鼎祚、王應麟所引《子夏易傳》今本皆無。李鼎祚在張弧前,王應麟在張弧後。今本或又一偽本。
2.《周易鄭康成註》一卷。隋時王弼註盛行,鄭學浸微,南北宋之間,是書亡佚。現存爲南宋末王應麟輯佚本,至清惠棟又別有考訂本(《新本鄭氏周易》三卷),較王應麟本體例、內容精密。
3.《陸氏易解》一卷。《隋志》有陸績《周易註》十五卷,《經典釋文》及《新舊唐書志》作《周易述》十三卷,《會通》一卷。原書久佚,未知孰是。今本乃明姚士粦輯佚。
4.《周易註》十卷。《上下經註》及《略例》爲王弼撰。《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爲韓康伯注。《略例》爲唐邢璹注。王弼說《易》源於費直。是書闡明義理,不雜術數,又祖尚虛無,多雜老莊。排擊漢儒,自標新學。
5.《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易本卜筮之術,漢儒嘗多流於讖緯末學,王弼攻之。顧悅之、閔康之、王儉、顏延年於王說或揚或抑,至唐孔穎達作疏,專崇王說,其後眾說皆廢。
6.《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撰。其書用王弼本,惟以《序卦傳》散綴六十四卦之首。採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崔覲、伏曼容、孔穎達、姚規、朱仰之、蔡景君等說。後之學者,考古之《易》解,多賴此書。
7.《周易口訣義》六卷。唐史徵撰。史徵之名存多種版本。如《宋史·藝文志》作史文徽。四庫館臣定爲史徵。此書所引多唐前之佚文。除李鼎祚之書外,此亦考古之《易》解必備書籍。
8.《周易舉正》三卷。題唐郭京撰。是書《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未載,《崇文總目》始著錄。四庫館臣疑爲宋人依託之作。原書凡所改訂皆用朱墨以別之。至四庫館臣所見,已全爲黑墨所書。
9.《易數鈎隱圖》三卷、附《遺論九事》一卷。宋劉牧撰。《宋志》載有《新注周易》十一卷,今佚。漢儒言《易》多主象數,宋儒復岐出圖書一派。劉牧言圖書尚在邵雍前,以九爲河圖,十爲洛書,黃黎獻、吳祕、程大昌皆發明牧說,而葉昌齡、宋咸、李覯駁之。至蔡元定以十爲河圖,九爲洛書,朱熹從之。此後胡一桂、董楷、吳澄皆宗蔡元定、朱熹。此書幾近失傳,《通志堂經解》本何焯以爲自《道藏》錄出。
10.《周易口易》十二卷。宋倪天隱述其師胡瑗之說。胡瑗說《易》以義理爲宗。邵伯溫《聞見前錄》所載程子《與謝湜書》言讀易當先觀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程頤、朱熹說《易》多從胡瑗之說。
11.《溫公易說》六卷。宋司馬光撰。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及《宋史·藝文志》有著錄。晁公武《讀書志》曰其未成書。此書宋時所傳本已多寡互異,至朱彝尊《經義考》以爲已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司馬光欲闢王弼老莊虛無玄妙之說,故於古今事物情狀貫徹疏通,推闡深至。
12.《橫渠易說》三卷。宋張載撰。《宋志》著錄十卷,《書錄解題》著錄三卷,四庫館臣所見亦爲三卷。疑《宋志》誤。是書較程頤《易傳》爲簡。往往經文數十句一無所說。至末卷不復全載經文,唯載其有說者。
13.《東坡易傳》九卷。宋蘇軾撰。據蘇籀《欒城遺言》,蘇洵作《易傳》未成而卒,囑二子述其志。軾書先成,蘇轍乃送所解於軾。三者合編於一。是故此書爲蘇氏父子兄弟合力而成。大體近於王弼,而王弼惟倡玄風,軾書多切人事。文辭博辨,足資啟發。
14.《易傳》四卷。宋程頤撰。王偁《東都事略》作六卷,《宋志》作九卷,《二程全書》作四卷。程頤未及成書而卒,當時亦無定本,故所傳各異。其書但解《上下經》《彖》《象》《文言》,用王弼本,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用李鼎祚例。而《繫辭傳》《說卦傳》《雜卦傳》無注。邵書以數言易,程書言理。
15.《易學辨惑》一卷。宋邵伯溫撰。邵伯溫云其父邵雍之《易》授之李之才,李之才受之穆清,穆清受之陳摶,平時少與人語。惟王天悅、張子望嘗從學,皆早卒。及王天悅卒,鄭夬賄王天悅僕得邵雍之學書稿,後自撰《鄭夬易傳》,多妄作穿鑿之言,邵伯溫此書欲與之辨。然司馬光曾稱鄭夬書不涉虛誕,專用人事,與邵伯溫所言迥殊。四庫館臣謂或鄭夬所撰《易傳》之類不涉術數,而《時用書》之屬則純言占卜。今鄭書不傳,難考。邵書亦近失傳。朱彝尊《經義考》注其書曰未見。此本乃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
16.《了翁易說》一卷。宋陈瓘撰。邵伯溫《聞見錄》稱陳瓘說《易》得康節之學。四庫館臣考沈作喆《寓簡》,謂陳瓘曾以康節之說質之劉器之,故陳瓘說《易》,非獨出邵雍。是書造語詰屈,陳振孫《書錄解題》病其辭旨深晦,晁公武《讀書志》則謂其以易數言天下治忽多驗。故未可以艱深廢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