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35)
《說文津逮》(35)
玒 玉也。从玉,工聲。(户工切)
今:見紐,通合一東韻平聲。古:匣紐,陽聲邕部牙音。
王筠《句讀》:“《玉篇》:‘大璧也。’非許義。如顧氏說,則玒即珙字。許列玒於玉名類,非璧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字亦作珙。”婉清按:“珙”經典多作“拱”。《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叔仲帶竊其拱璧。”杜《注》:“拱璧,公大璧。”《老子》:“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廣韻•腫韻》:“珙,璧也。”“玒”經傳無,或曰“玒”即“珙”,或曰非一字,今難考。歐陽修《廬山高贈同年劉凝之歸南康》:“世俗不辨珉與玒。”“珉”乃石之美者也,“玒”則謂玉也。故“珉”不若“玒”。
𤦃 𤦃瓄,玉也。从玉,來聲。(落哀切)
今:來紐,蟹開一咍韻平聲。古:來紐,陰聲噫部舌音。
段玉裁曰:“《廣雅》玉類有‘𤦃瓄’。按:說解有瓄而無篆文瓄者,蓋古祇用賣,後人加偏旁。許君書或本說解內作賣,或說解內不妨從俗,而篆文則不錄也。”徐灝《注箋》:“許君說解不廢俗字,段氏已知之,而於他處,又多所改矣。何也?”婉清按:徐君所疑是,此段氏之蔽。又嚴可均謂𤦃與瓊爲轉注,瓄乃瓊之誤,故當作“𤦃,瓊玉也”。王筠《句讀》:“《廣雅•釋地》作‘琜瓄’,本部無瓄。嚴氏引《御覽》‘采瓊玉’,《宋書》‘五采瓊玉’,又謂《廣韻》引《說文》,但作‘瓄,玉也’,蓋謂𤦃是衍文,當作‘瓊玉也’。竊意當作‘五采瓊玉也’。五采倒置,又誤合爲一,遂承篆作𤦃耳。下文即瓊字,𤦃蓋瓊類而有五采者。”婉清謂張揖《廣雅》已有“𤦃瓄”,“𤦃瓄”“琜瓄”一也。至顧野王《玉篇》亦有“瓄”字。《晉書•輿服志》則有“配采瓄玉”之說。惟本書無“瓄”。以《太平御覽》“佩采瓊玉”改“瓄”爲“瓊”,乃孤證耳。抑《御覽》之“佩采瓊玉”乃“配采瓄玉”之誤,亦未可知。《廣雅》乃三國之書,《太平御覽》爲北宋人所編,以後人之書改前人之字,未足信。顧廣圻《說文辨疑》:“‘采瓊’二字顯係‘來瓄’二字,形相近之譌。來、琜、𤦃同字,來者假借也。《晉書》‘采瓄’,‘采’亦‘來’之譌,而‘瓄’字非譌。正可藉以訂正《御覽》。”可參。
林婉清
2023年2月14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