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33)

我拍攝的夕陽

 《說文津逮》(33)

璠 璵璠。魯之寶玉。从玉,番聲。孔子曰:“美哉璵璠。遠而望之,奐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一則理勝,二則孚勝。”(附袁切)

今:奉紐,山合三元韻平聲。古:(1)賈海生:並紐,陽聲安部唇音。(2)黃侃:並紐,寒部。
鈕樹玉《校錄》:“璵古通作與,《說文》無璵。”婉清按:鈕說是也,清儒嚴可均、段玉裁、王筠諸君亦持此說。段玉裁曰:“‘與’各本作‘璵’。鉉本有篆文‘璵’字,云《說文》闕載,依注所有增爲十九文之一。鍇本則張次立補之。考《左傳釋文》曰:‘璵本又作與,音餘。’此可證古本《左傳》《說文》皆不从玉,後人輒加篆文之‘璵’。可勿補也。”《左傳•定公五年》:“陽虎將以璵璠斂。”杜《註》:“璵璠,美玉,君所佩。”陸德明《釋文》:“璵,本又作與。”“孔子曰”云云,徐鍇《繫傳》:“《左傳》:‘陽虎將以璵璠斂之。’璵璠,魯玉也;奐,文也;瑟,言瑟瑟然文細也;理謂文理也;孚音符,謂玉之光采也,今亦言符采也。”小徐所引即上述《左傳•定公五年》文。許君所引孔子言,考《初學記》《太平御覽》,爲《逸論語》文。王應麟曰《逸論語》多言玉,故其乃《齊論語•問王》文,“王”乃“玉”之譌。王筠《句讀》:“《齊論語》本有《問王》《知道》二篇,王乃篆文玉字,所引蓋《問王》篇文。”徐善源則曰《逸論語》乃《古論》,非《齊論》。《論語魯讀考》:“凡不立於學官者則謂之逸,古文終漢之世不立學官,故《古文尚書》二十四篇謂之《逸書》,《古文禮》三十九篇謂之《逸禮》。《論語》雖不在五經之列,而《古論》亦世所不行,然則《逸論語》乃《古論》,非《齊論》也。”婉清謂先秦之《齊論》乃彼時孔子在齊之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纂,漢之《齊論》乃漢學術派別,漢時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之屬所傳者也。二者非一事。今本《論語》,兼具《齊》《魯》,西漢末張禹雜糅於一,鄭玄校理,尚可見《齊論》,魏晉方佚。《齊論》所多《問王》《知道》二篇,《隋書•經籍志》謂其“張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刪其繁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一篇爲定,號《張侯論》。”至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則斥張禹刪《齊論》二篇,謂其所刪“是必論內聖之道,外王之業。”然張禹所刪之《齊論》,後之學者多見。孔子所言,漢儒皆以爲乃聖人之語。聖人語,張禹何敢刪?縱然刪之,後之儒生亦多見《齊論》者,何以未補?又本書釋“瑮”:“《逸論語》曰:‘玉粲之璱兮。其瑮猛也。’”直言《逸論語》。非獨許君,趙岐、班固、桓寬、應劭亦多引《逸論語》,彼時《齊論》未佚,何以謂之《逸論語》?蓋張禹所刪之二篇,亦在今本《論語》內。許君所引之孔子言,則《論語》之逸文也。王應麟謂《問王》即《問玉》,乃其忖度之語,未足信。

璵 璵璠也。从玉,與聲。(以諸切)

今:以紐,遇開三魚韻平聲。古:(1)賈海生:定紐,陰聲烏部舌音。(2)黃侃:定紐,模部。
嚴可均《校議》:“大徐新修十九文也,議刪。”婉清按:王念孫、桂馥、朱駿聲、錢坫均謂其乃大徐所加,是。段註未錄此字。璵璠乃魯之寶玉,見上文“璠”字。《法言•寡見》:“玉不彫,璵璠不作器。”《顏氏家訓•音辭篇》:“璵璠,魯之寶玉,當音餘煩,江南皆音藩屏之藩。”即此。

林婉清
2023年2月11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1)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