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32)


《說文津逮》(32)


瓘 玉也。从玉,雚聲。《春秋傳》曰:“瓘斚。”(工玩切)

今:見紐,山合一換韻去聲。古:(1)賈海生:見紐,陽聲安部牙音。(2)黃侃:見紐,寒部。
“瓘斚”見於《左傳•哀公十五年》文。其辭曰:“鄭裨竈言於子產曰:‘宋、衞、陳、鄭將同日火,若我用瓘斝、玉瓚,鄭必不火。’”杜《注》:“瓘,珪也。斝,玉爵也。瓚,勺也。欲以禳火。”王引之《經義述聞》:“遍考書傳,亦無謂珪為瓘者,杜說非也。今案‘瓘斝’與‘玉瓚’對文,則瓘乃玉石之名。”婉清按:徐鍇《繫傳》釋“瓚”曰:“瓚亦圭也,圭之狀剡上邪銳之,於其首爲杓形,謂之瓚。於其柄中爲注水道,所以灌鬯酒。”《毛詩•旱麓》之“瑟彼玉瓚,黃流在中”即此“玉瓚”也。瓘斝及玉瓚,皆禮器也。灌以郁鬯可降神也;古之祭祀,舉火曰爟,以祓除不祥也。此或皆瓘斝、玉瓚可使不火之旁證。段玉裁曰:“《左氏傳》,齊有陳瓘,字子玉。”陳瓘乃田乞子,田恆庶兄,見《左傳•哀公十五年》。據《元史•百官志》,元有“瓘玉局”,所燒之仿玉琉璃曰“瓘子玉”,與此“瓘”非一事。

璥 玉也。从玉,敬聲。(居領切)

今:見紐,梗開三梗韻上聲。古:(1)賈海生:見紐,陽聲嬰部牙音。(2)黃侃:見紐,青部。
《玉篇•玉部》:“璥,玉名。”婉清按:古書之“璥”多作人名。南齊劉璡,字子璥。

琠 玉也。从玉,典聲。(多殄切)

今:透紐,山開四銑韻上聲。古:(1)賈海生:端紐,陽聲昷部舌音。(2)黃侃:端紐,寒部。
徐鍇曰:“《符瑞圖》有玉琠見。”婉清按:顧野王《符瑞圖》今已佚。古書之“琠”多作人名。永嘉中武威太守有名張琠者。

𤫕 玉也。从玉,夒聲。讀若柔。(耳由切)

今:泥紐,效開一豪韻平聲。古:(1)賈海生:泥紐,陰聲幽部舌音。(2)黃侃:泥紐,蕭部。
王筠《釋例》:“𤫕從夒聲,讀若柔。《詩》‘無教猱升木’。‘猱’與‘夒’同,從柔聲。”婉清按:《說文》無“猱”字,“夒”即“猱”本字。《禮記•樂記》:“獶雜子女。”鄭《注》:“獶,獼猴。言舞者如獼猴戲也。”陸德明《釋文》:“獶,依字亦作‘猱’。”故“夒”“猱”“獶”同。“夒”“柔”古音同,故“𤫕”“柔”古音同。“柔”“憂”疊韻。又《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乃㹛畜龍。”應劭曰:“音柔。”《管子•地員》:“其木宜㹛桑。”“㹛桑”即“柔桑”,皆可作旁證。“𤫕”“瑈”“瓇”爲一字,玉名。

𤪢 玉也。从玉毄聲。讀若鬲。(郎擊切)

今:來紐,梗開四錫韻入聲。古:(1)賈海生:來紐,入聲益部牙音。(2)黃侃:來紐,錫部。
張舜徽《約注》:“本書虎部:‘𧈖,虎聲也。从虎,毄聲。讀若隔。’𧚍部:‘𩱝,𧚍裏也。从𧚍鬲聲。讀若擊。’是毄聲、鬲聲古通。”婉清按:張說是也。又《爾雅•釋木》:“朹,檕梅。”陸德明《釋文》:“檕,工系反,本亦作繫,樊本作槅。”《尚書•益稷》:“戛擊鳴球。”《漢書•揚雄傳》作“拮隔鳴球”。《文選•吊屈原文》:“遙曾擊而去之。”李《注》:“《史記》擊作翮。”皆可作旁證。

林婉清
2023年2月9日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1)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