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15)

我拍攝的太原日落

《說文津逮》(15)

祼 灌祭也。从示,果聲。(古玩切)

今:見紐,山合一換韻去聲。古:(1)賈海生:見紐,陰聲阿部牙音。(2)黃侃:見紐,歌部。
《尚書•洛誥》:“王入太室祼。”《註》:“祼鬯告神。”孔《疏》:“王以圭瓚酌鬱鬯之酒以獻尸,尸受祭而灌於地。因奠不飲,謂之祼。”《周禮•大宗伯》:“以肆獻祼享先王。”鄭《註》:“祼之言灌也,灌以鬱鬯,謂始獻尸求神時也。”《詩經•大雅•文王》:“厥作裸將,常服黼冔。”毛《傳》:“祼,灌鬯也,周人尚臭。”婉清按:祭時以鬱鬯之酒灌於地,或獻尸,或降神。古人以為死者居地下,故灌於地。朱駿聲《通訓定聲》:“謂始獻尸求神時灌以鬱鬯也。君以圭瓚酌鬯授尸灌地爲一獻,夫人以璋瓚酌爲亞獻。”《周禮•鬱人》:“凡祼玉,濯之,陈之。”《藝文類聚》卷三十八引作“凡灌玉,濯之,陳之。”祼、灌古音同。段玉裁曰:“《大宗伯》《玉人》字作‘果’,或作‘淉’。注兩言祼之言灌。”祼、果、淉古音同。

䄟 數祭也。从示毳聲。讀若舂麥爲䄟之䄟。臣鉉等曰:舂麥爲䄟。今無此語,且非異文,所未詳也。(此芮切)

今:清紐,蟹合三祭韻去聲。古:(1)賈海生:清紐,入聲曷部齒音。(2)黃侃:清紐,曷部。
段玉裁曰:“凡言‘讀若’者,皆擬其音也。凡傳注言‘讀爲’者,皆易其字也。注經必兼茲二者,故有‘讀為’,有‘讀若’。‘讀為’亦言‘讀曰’,‘讀若’亦言‘讀如’。字書但言其本字本音,故有‘讀若’無‘讀爲’也。‘讀為’‘讀若’之分。唐人作《正義》已不能知。‘爲’與‘若’兩字,注中時有譌亂。‘爲㯔’之‘㯔’字从木,各本譌从示,不可解。《廣雅》:‘㯔,舂也。’楚芮反。《說文》無㯔字。即臼部舂去麥皮曰臿也。”婉清按:數祭乃多次祭祀之義。“舂麥爲䄟”者,段氏以爲當作“㯔”,即舂去麥皮曰臿也。桂馥亦以爲當作“㯔”。嚴可均《校議》:“‘䄟’當作‘讀若舂麥爲臿之臿’,‘䄟’‘臿’聲之轉。”王煦亦以爲即“臿”也。祁寯藻《說文繫傳校勘記》:“‘毳’,鉉本作‘䄟’,段氏玉裁改‘毳’‘䄟’皆作‘㯔’,本《廣雅》‘㯔’訓‘舂’也。按:許書無‘㯔’字,攷攴部‘𣀔’訓‘小舂’。鍇云:‘去麥皮。’疑‘毳’本作‘𣀔’也。又麥部‘䴾’訓‘䃺麥,一曰擣’,又臼部‘臿’訓‘舂去麥皮’。‘䴾’‘臿’與‘䄟’古皆雙聲字,許書‘讀若’多用同母,相龤則‘䴾’‘臿’皆可通也。”姚文田、張行孚亦以爲當作“𣀔”。錢大昭曰:“‘舂麥爲䄟’即此‘䄟’字。”徐承慶亦以爲無誤。王筠《釋例》:“自大徐以‘非異文’爲疑,後人莫不疑之。王煦欲改爲‘㯔’,余亦謂然。由今思之,殊不達也。《說文》主於分別,固是眼學,然當時口授,亦兼耳學。‘舂麥爲䄟’乃當時諺語,諺語在人口中,未嘗著於竹帛。許君欲人以口中之音,識目中之字,本無可疑。特雜於引經本義之中,遂爲之眯耳。”婉清謹按:“舂麥爲䄟”乃當時諺語,未必即“㯔”,亦或爲“臿”“䴾”“𣀔”之屬,同聲紐對轉耳。今難確考,並存此。

林婉清
2023年1月20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1)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