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14)

我拍攝的村裡的牛群

網絡上所更新的均爲當日錄入草稿,各種疏漏難免。已發網絡部分,我仍會在底稿不斷修改,以我未來出版定稿爲準。


《說文津逮》(14)

禘 諦祭也。从示,帝聲。周禮曰:“五歲一禘。”(特計切)

今:定紐,蟹開四霽韻去聲。古:(1)賈海生:定紐,入聲益部舌音。(2)黃侃:定紐,錫部。
王筠《句讀》曰:“《白虎通》:‘禘之爲言諦也。’盧植曰:‘事尊明諦。’皇侃曰:‘審諦昭穆也。’崔靈恩曰:‘第也。’賈逵曰:‘遞也。’均以聲解義,知‘諦’字當絕句者。祭也‘也’字,作‘名’字解,如魚部中‘魚也’,大徐本作‘魚名’,雖後人妄改,義固不誤。此不可云‘諦祭也’。”婉清按:據王筠說,則乃“諦,祭名”之義。段玉裁曰:“言部曰:‘諦者,審也。’諦祭者,祭之審諦者也。何言乎審諦?自來說者皆云審諦昭穆也。”“審諦昭穆”之“禘”乃殷禘也。漢儒所說之“禘”有三。段玉裁曰:“諦有三:有時諦,有殷禘,有大禘。”“時禘”乃宗廟四時祭之一也。《禮記•王制》:“天子諸侯之祭,春曰灼,夏曰禘,秋曰嘗,冬日烝。”鄭《註》:“此蓋夏殷之祭名,周則改之。‘春曰祠,夏曰礿’,以‘禘’爲殷祭。”孔《疏》:“‘夏曰禘’者,皇氏云:禘者,次第也。夏時物雖未成,宜依時次第而祭之。”“殷禘”乃宗廟盛大之祭。《論語•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何《註》:“孔曰禘祫之禮,爲序昭穆。故毀廟之主及群廟之祖,皆合食於太祖。”“大禘”乃郊祭祭天者也。《毛詩•商頌•長髮序》:“長髮,大禘也。”鄭《箋》:“郊祭天也。”孔《疏》:“禘者,祭天之名。”此三者漢儒所言之“禘”。張舜徽曰:“禘之得名,兼有天帝、審諦二義,故祭天亦謂之禘。”據張氏所言,則“禘”得名於“大禘”“殷禘”二者,非獨得名於“殷禘”。婉清按:徐鍇曰:“《禮記》禘祭所以審昭穆,故曰禘也。”“時禘”“殷禘”“大禘”三者,惟“殷禘”可“審諦昭穆”。而“五歲一禘”者,亦言“殷禘”也。“天帝”之說,文獻尚不足征。“五歲一禘”,今《周禮》無此文,嚴可均謂其蓋亦周代之禮,是也。此非《周官》,故不當有“曰”字,“曰”乃衍文。

祫 大合祭先祖親疏遠近也。从示、合。周禮曰:“三歲一祫。”(侯夾切)

今:匣紐,咸開二洽韻入聲。古:(1)賈海生:匣紐,入聲邑部牙音。(2)黃侃:匣紐,登部。
丁福保曰:“慧琳《音義》九十七卷十頁‘祫’注引《說文》‘從示合聲’,大徐本刪聲字宜補。”婉清按:《韻會•十七洽》亦引作“合聲”,小徐本作“合聲”,又曰:“詳此義則誤多‘聲’字也。”鉉本刪“聲”字,鍇本曰“誤多‘聲’字”,皆非。《說文》聲兼意者大半,此“聲”乃“亦聲”之謂,不可刪。《公羊傳•文公二年》:“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毀廟之主,陳于大祖。”何《疏》:“毀廟,謂親過高祖毀其廟,藏其主于大祖廟中。”又《公羊傳•文公二年》:“未毀廟之祖,皆合食于大祖。五年而再殷祭。”何《疏》:“殷,盛也。謂三年祫,五年禘。”婉清按:《禮記•王制》:“祫禘。”鄭《註》:“魯禮,三年喪畢而祫於大祖。明年春,禘於群廟。自爾之後,五年而再殷祭。一祫一禘。”此“周禮”同上“禘”字,皆謂周代之禮,故“曰”乃衍文。

林婉清
2023年1月19日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1)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