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13)

 

我拍攝的落日


《說文津逮》(13)

祠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似兹切)

今:邪紐,止開三之韻平聲。古:(1)賈海生:定紐,陰聲噫部齒音。(2)黃侃:心紐,咍部。
“春祭曰祠”乃《爾雅•釋天》文。郭《註》:“祠之言食。”《詩經•天保》:“禴祠烝嘗。”毛《傳》:“春曰祠。”《周禮•大宗伯》:“以祠春享先王。”《公羊傳•桓公八年》:“春曰祠。”何《註》:“薦尚韭卵。祠,猶食也,猶繼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別生死。”祠、嗣古音同。食乃定紐字,“祠”據賈海生《音證》亦定紐,祠、食雙聲。“品物少,多文詞”者,許君釋“祠”受義之言也,謂春祭品物少,文詞多也。祠、詞古音同。“仲春之月”云云,乃《月令》文。《月令》:“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婉清按:許君所引曰“祠不用犧牲”,今本《月令》作“祀”,“及”則作“更”。“祀”乃“祭無已”也,春祭曰祠,故仲春之月,自當“祠不用犧牲”。鄭玄《註》:“更,猶易也。”春祭不用犧牲,乃用圭璧及皮幣,以“更”代“及”則迂曲。以此度之,許書爲是。

礿 夏祭也。从示勺聲。(以灼切)

今:以紐,宕開三藥韻入聲。古:(1)賈海生:定紐,入聲約部舌音。(2)黃侃:定紐,沃部。
丁福保曰:“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九十五‘礿’字下引《說文》云:‘夏祭名也。從示,勺聲。亦作禴。’此奪‘名’字,又奪‘亦作禴’三字,宜補。”張舜徽曰:“許以‘夏祭也’訓‘礿’,猶云‘夏祭曰禴’耳。說解‘夏祭’下不必有‘名’字也。凡許書甄錄異文,必重出篆體於下云:‘某或从某。’如上文‘祀’重出‘禩’篆云:‘祀或从異。’‘𥛱’篆下重出‘祊’篆云:‘𥛱或从方。’皆是。顧未有於說解中但云‘亦作某’之例。唐人引書,好以己見續成其義,與原文往往不合。慧琳《音義》所引許書,亦不必字字可據。”婉清按:《說文》無“亦作某”之例,若錄異文,當重出篆文云“某或从某”。“禴”乃“礿”之或體,二字均多見於經傳,未知許氏原文何以無錄。《爾雅•釋天》:“夏祭曰礿。”陸德明《釋文》:“本或作禴。”《公羊傳•恆公八年》:“夏曰礿。”何《註》:“薦尚麥魚,麥始熟可汋,故曰礿。”《易•萃卦》:“孚乃利用禴。”虞《註》:“禴,夏祭也。”鄭《註》:“禴,夏祭也。”王弼《註》:“禴,殷春祭名也,四時祭之省者也。”婉清謂“禴”乃殷之春祭名,周之夏祭名,蓋周更殷之祭名,故有是別。《禮記•王制》:“天子諸侯之祭,春曰灼,夏曰禘,秋曰嘗,冬日烝。”鄭《註》:“此蓋夏殷之祭名,周則改之。‘春曰祠,夏曰礿。’”古四時祭祀,春夏之祭儉薄,秋冬之祭豐厚,故祠、礿皆省儉之祭。《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之周樹人《筆記》曰:“古者祭祀,春夏薄而秋冬厚。夏祭曰礿者,即《說文》‘𩱲’字之變,誼謂煮菜於湯也。礿,經典亦作禴,以𩱲亦作汋與瀹,故形變爲礿、禴。”婉清按:章說是也。《爾雅•釋天》:“夏祭曰礿。”郭《註》:“新菜可汋。”陸德明《釋文》:“汋,燂菜也。”《漢書•郊祀志》:“杜鄴說商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瀹祭。’”顏師古《註》:“瀹祭,謂瀹煮新菜以祭。”婉清案“東鄰殺牛”一句亦見於《易經》,“瀹”則作“禴”。《易•既濟》:“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鄭《註》:“禴,夏祭之名。”蓋太炎先生據此言之。

林婉清
2023年1月18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1)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