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主要曆法詞彙
中國古代主要曆法詞彙
1.曆法: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以此製成法度,量度時間,就是曆法。若以太陽的週年視運動作為制定曆法的天文依據就是陽曆,若以月亮的運動作為制定曆法的天文依據就是陰曆,若同時考慮太陽的週年視運動和月亮的運動作為制定曆法的天文依據就是陰陽合曆。我國至少在殷商時便已經開始用陰陽合曆了,一直到清代為止制定過上百種曆法。比較著名的有漢武帝時的《太初曆》,祖沖之編制的《大明曆》,劉焯編制的《皇極曆》,郭守敬編制的《授時曆》等。古人以這種陰陽合曆指導農業,故我國的陰陽合曆又被人們稱作“農曆”。
2.日:即太陽。太陽出沒晝夜交替的週期是一日。
3.月:即月亮。在中國早期,人們以新月初現為一月之始,一個朔望月的長度則為一月。
4.朔:我國古人把月象變化分為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進而他們發現,每個月總會有一兩天,在地面的觀察者是看不到夜晚的月亮亮光的。這是因為此時月亮處於地球與太陽之間。通過觀察太陽的視運動軌跡,進而推算出月亮與太陽黃經相等的時間,以那日作為一月之始,就是“朔”。
5.日食:朔日時,月亮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如果此時黃道和白道不交切,則月體不會遮蔽太陽,所以地球上的觀察者不會看到日食,如果此時黃道和白道相交,則地球上的觀察者可以看到月體遮蔽太陽,這就是日食。若黃道、白道相交而不逢朔日,則不會有日食。
6.望:若地球處於太陽和月亮之間,太陽光照射到月亮上而返回到地球時,則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的月亮恰好為滿月。由於此時日月相望,所以為望。
7.月食:望日時,地球處於太陽和月亮之間,如果此時黃道和白道恰好相交,則地球與日、月處於一條直線,地球會遮蔽住太陽照到月亮上的光,这就是月食。若黃道和白道不相交或黃道白道相交而不逢望日,則不會有月食。
8.晦:農曆的月末為晦。此時若能見到月亮,也是殘月。
9.朔望月:由朔到朔或由望到望的週期即一個回歸月,或叫朔望月。由於月球自身運動,朔望月的長度並不固定,平均下來約為29.53日。董作賓認為,殷商時人們已知朔望月長度約為29.53日。但是29.53日不是整數,而日數則必須用整數表示,所以便需要設置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10.年:年的意思是穀熟,歲的意思是木星。我國古人本把一個回歸年稱作一歲,周人以年來表示回歸年則是用的年的假借義。
11.回歸年:太陽從設想的某點(如春分點)繞黃道一周又回到某點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回歸年。一個回歸年的長度是不固定的,約是365.2422天。另外,回歸年和恆星年的長度並不一樣,恆星年是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相對於遙遠恆星變化360度的時間,實際上也相當於地球公轉的一周的平均週期。由於歲差的關係,一個回歸年相較恆星年約短20分24秒。即一個恆星年的長度約是365日6小時9分10秒,一個回歸年的長度則約為365日5小時48分46秒。
12.置閏:閏即餘。之所以要置閏,是因為我國古代的曆法是陰陽合曆。比如一個朔望月約為29.5306天,乘以12月,一年為353.3672天,比一個回歸年少十一天左右。若乘以13個月,一年為389.8978天,比一個回歸年多十八天還多。若要防止時序倒錯,就必須協調這二者的關係。如果不協調就會影響農業勞動之類,曆法也就失去作用了。如何置閏,則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殷商時閏月放年終,稱為第十三月,由於當時置閏無定制,所以甚至會出現一年再閏的情況,即出現第十四月。春秋時則出現了十九年七閏法,即十九年增加七個朔望月。若十九年中增加七個朔望月,則十九年共6936.6910日,與十九個回歸年的總日數6936.6018日已經非常接近了。
13.節氣:把太陽一年內在黃道上的位次變化與與之相應的地面氣候變化結合起來,依次分為24個節段,就是節氣。想確定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既可以用圭表測影,也可以用歲星十二次對應(詳見《漢書·律曆志》《後漢書·律曆志》)。每個節氣約半個月,可以用來指導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4.十二次與二十四節氣關係:星紀對應大雪、冬至,玄枵對應小寒、大寒,諏觜對應立春、雨水,降婁對應驚蟄、春分,大梁對應清明、谷雨,實沈對應立夏、小滿,鶉首對應芒種、夏至,鶉火對應小暑、大暑,鶉尾對應立秋、處暑,壽星對應白露、秋分,大火對應寒露、霜降,析木對應立冬、小雪。
15.干支: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若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組合為六十個單位,就是六十甲子。如下: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16.干支紀日:若每一天用一對干支表示,六十天一個循環,不斷以甲子、乙丑、丙寅再回到甲子、乙丑、丙寅的順序逐日記錄,就是干支紀日。古文中也可能會出現只用天干或只用地支表示某日的情況。另外,西周初年還有一種把朔望月分成四份的記日方法,每份7或8天,類似於如今的“星期”。如初二至初八為初吉,初九至十五乃既生霸,十六至二十二為既望,二十三至初一則叫既死霸。
17.干支紀時:我國開始干支紀日的時間非常早,甲骨文中便已出現。但出現干支紀時的時間則難以確定。古人曾把一天分為十時、十五時,到了漢初,分一天為十二辰的分法已經確立,這十二時分別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敦煌遺書中則有《十二辰歌》,記載有“夜半子”“雞鳴丑”“平旦寅”等。另外,把一天分為百刻也是很早就有的,並曾出現過每個天干表示10刻的用法。到了清初,由於引入了西方人把一天分為24小時的辦法,所以十二地支便嚴格對應了西人的24小時,如下:子時表示23點到1點,丑時表示1點到3點,寅時表示3點到5點,卯時表示5點到7點,辰時表示7點到9點,巳時表示9點到11點,午時表示11點到13點,未時表示13點到15點,申時表示15點到17點,酉時表示17點到19點,戌時表示19點到21點,亥時表示21點到23點。
18.月建:指十二地支與十二月相配。通常以冬至所在的月為子,以此類推。如下:建子之月為夏曆十一月,建丑之月為夏曆十二月,建寅之月為夏曆一月,建卯之月為夏曆二月,建辰之月為夏曆三月,建巳之月為夏曆四月,建午之月為夏曆五月,建未之月為夏曆六月,建申之月為夏曆七月,建酉之月為夏曆八月,建戌之月為夏曆九月,建亥之月為夏曆十月。另外,古人除了用數字表示不同月份外,也可能用特定名稱表示月,如《爾雅·釋天》中一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四月為余,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涂。
19.三正:三正是夏曆、殷曆、周曆的統稱。三正的主要區別是歲首的月建不同,其中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故夏曆正月即如今所謂的“陰曆正月”,殷曆以建丑之月為歲首,故殷曆正月即夏曆十二月,周曆以建子之月為歲首,故周曆正月即夏曆十一月。讀先秦古籍時,若搞不清其所用的曆法,往往就沒法讀懂原文。這裡舉個例子,如對《詩經·豳風·七月》一詩的訓詁,《毛傳》認為用的是周曆,鄭玄認為用的是夏曆,近人王力以為是周曆、夏曆並用,高亨則以為用的是豳地自己的“豳曆”,而張汝舟卻說用的是殷曆。分歧如此大,那裡面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之類指的到底是什麼時候呢?若曆法不同,時間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20.歲星紀年:木星繞太陽一周約為十二年,故每經過十二次中的一個星次約為一年,以此紀年便是歲星紀年。如某年歲星在星紀便是歲在星紀,第二年歲星到了玄枵便是歲在玄枵。十二年周而復始。由於歲星是11.8622年繞一周天,所以積累八十六年後就會多走一個星次,這就是劉歆說的“超辰”或曰“跳辰”。
21.太歲紀年:十二次的方向即歲星運行的方向是由西向東的,十二辰的方向則是古人將黃道附近一周天十二等分後配十二地支的,是由東向西的方向。如下:星紀對應丑,玄枵對應子,諏觜對應亥,降婁對應戌,大梁對應酉,實沈對應申,鶉首對應未,鶉火對應午,鶉尾對應巳,壽星對應辰,大火對應卯,析木對應寅。由於歲星的運行方向和十二辰相反,所以古人用歲星紀年並不方便,於是他們便虛擬了一個與歲星相反的“太歲”,以使其與表示方位和時間的十二辰運行方向相同。這就是“太歲紀年”。太歲與歲星所在關係如下:太歲年名為攝提格,則太歲在寅(析木),歲星在星紀(丑);太歲年名為單閼,則太歲在卯(大火),歲星在玄枵(子);太歲年名為執徐,則太歲在辰(壽星),歲星在諏觜(亥);太歲年名為大荒落,則太歲在巳(鶉尾),歲星在降婁(戌);太歲年名為敦牂,則太歲在午(鶉火),歲星在大梁(酉);太歲年名為協洽,則太歲在未(鶉首),歲星在實沈(申);太歲年名為涒灘,則太歲在申(實沈),歲星在鶉首(未);太歲年名為作噩,則太歲在酉(大梁),歲星在鶉火(午);太歲年名為閹茂,則太歲在戌(降婁),歲星在鶉尾(巳);太歲年名為大淵獻,則太歲在亥(諏觜),歲星在壽星(辰);太歲年名為困敦,則太歲在子(玄枵),歲星在大火(卯);太歲年名為赤奮若,則太歲在丑(星紀),歲星在析木(寅)。西漢時,天文學家又另取了十個“歲陽”與十二個太歲名相配,十個“歲陽”如下:閼逢(對應甲),旃蒙(對應乙),柔兆(對應丙),強圉(對應丁),著雍(對應戊),屠維(對應己),上章(對應庚),重光(對應辛),玄黓(對應壬),昭陽(對應癸)。若以此紀年則閼逢攝提格為第一年,則旃蒙單閼為第二年。
22.干支紀年:干支紀年與干支紀日相近,每一年用一對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個循環,也是不斷以甲子、乙丑、丙寅再回到甲子、乙丑、丙寅的順序進行記錄的。
2022年6月16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