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5)
《說文津逮》(5)
祺 吉也。从示,其聲。(渠之切)禥,籀文从基。
今:群紐,止開三之韻平聲。古:(1)賈海生:溪紐,陰聲噫部牙音。(2)黃侃:匣紐,咍部。
其、基、祺古音同。徐鍇曰:“《爾雅》郭璞注:‘祺,吉之見也。’臣以爲祺之言期也,天將與之福,先見其兆,與之爲期也。《詩》曰:‘受天之祺。’”段玉裁曰:“古‘其’‘基’通用。如《尚書》‘丕丕基’,伏生作‘㔻㔻其’是也。”張舜徽曰:“祺當受義於丌,謂如薦物之丌,安定不動也。”又曰:“人之堅定有守、不爲外物所動者,類能成事致吉,故引申祺有吉義。”婉清按:張先生之說本《荀子·非十二子》之“祺然”也。經傳“祺”多訓“吉”。如:《爾雅·釋言》:“祺,吉也。”又:“祺,祥也。”《詩經·行葦》:“壽考維祺。”《傳》:“祺,吉也。”《儀禮·士冠禮》:“壽考維祺。”《注》:“祺,祥也。”今仍從許說。書信“近祺”“文祺”“時祺”之屬皆“吉”義。《詩經·駉》:“蒼祺曰騏”之“祺”則乃“綦”之假借。祺、綦古音同。
【英】見祜、禧、禛、禎。
祗 敬也。从示,氐聲。(旨移切)
今:章紐,止開三脂韻平聲。古:(1)賈海生:端紐,陰聲衣部舌音。(2)黃侃:端紐,灰部。
王筠曰:“《釋詁》文。謂振敬也。《費誓》:‘祗復之’,《魯世家》作‘敬’。徐廣云:‘敬一作振。’《盤庚》:‘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漢石經》作‘祗’。然則祗、振、震通也。”婉清按:經傳多以“敬”訓“祗”。另如《尚書·金滕》:“罔不祗畏。”《史記·周本紀》作“敬畏”。《呂刑》:“以教民祗德。”《大禹謨》:“祗承于帝。”“祗”皆訓“敬”。不一一。“祗”“振”“震”古音雙聲,故可對轉。“祗”之金文見於召伯簋之屬,郭沫若以爲乃兩缶相抵。
【英】英文respect,名詞源於拉丁文respectus,動詞源於拉丁文respicere,respicere乃前綴re-(back)加原始印歐語詞根*spek-(to observe)。至法語名詞爲respect,動詞爲respecter,英文均乃respect。其義謂因其good qualities or achievements而生admiration之感,與祗略有別。Esteem與respect之義近似,源於拉丁文aestimare,至法語名詞爲estime,動詞爲estimer,英文乃esteem。
禔 安福也。从示,是聲。《易》曰:“禔既平。”(市支切)
今:章紐,止開三支韻平聲。古:(1)賈海生:定紐,陰聲烓部舌音。(2)黃侃:定紐,齊部。
段玉裁曰:“安也。本‘安’下有‘福’。今依李善《文選注》。”婉清按:段改非。《玉篇》:“禔,福也,安也。”此作“安福也”乃“一句數讀”,即“禔,安、福也。”《難蜀父老》:“中外禔福。”顏師古曰:“禔,安也。”此“禔”“福”連文,“禔”又訓“安”。安、福兩義,二義相關,故曰“一句數讀”。《法言·修身》:“士何如斯可以禔身?”“禔身”即“安身”。徐承慶《匡謬》曰:“《難蜀父老》注引《說文》作‘安也’,此李善引書省‘福’字,非原文。”
許君所引“禔既平”乃《周易·坎卦》之九五爻辭。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說文·示部》有‘祇’‘祗’二字:一爲神祇字,从氏,地示提出萬物者也;一爲祗敬字,从氐,敬也。又別有‘禔’字,从是,安福也。引《易》‘禔既平’,今《易》亦作‘祇’。(京房作‘禔’,與《說文》同。)古文‘氏’‘是’通用,則‘禔’‘祇’亦可通,但相承讀爲支音,與‘神祇’音小異耳。”婉清按:《釋文》引虞翻:“祇,安也。”“安”爲“禔”義,“祇”乃“禔”之假借也。《史記·韓長孺列傳》:“禔取辱耳。”裴骃《集解》引徐廣曰:“禔,一作祇也。”今本《周易》“禔”或作“祗”,“禔”“祗”古聲韻皆異,“禔”“祇”古音疊韻,此“祗”或乃“祇”之訛字。
【英】英文之safe乃今之所謂“安全”也。源自原始印歐語*solwos,至拉丁文爲salvus,古法語爲sauf,英文乃safe。
神 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申。(食鄰切)
今:船紐,臻開三真韻平聲。古:(1)賈海生:定紐,陽聲因部舌音。(2)黃侃:定紐,先部。
神、引古音同。大徐本無“聲”字,小徐本曰“疑多‘聲’字”而未刪。徐鍇曰:“申,即引也,疑多‘聲’字,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也。”此天神、天主皆非西人之God。《周禮·大司樂》:“以祀天神。”《注》:“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周禮·大宰》:“祀大神示。”《注》:“大神祇,謂天地。”《論語》:“禱爾于上下神祇。”皇氏曰:“天曰神,地曰祇也。”《呂氏春秋·季冬紀》:“天地之神祇。”《注》:“天曰神,地曰祇。”此神乃天也,天出則萬物出。其山川出而有農耕,祖廟出而有家國,祭典出而有仁義。故天神乃引出萬物者也。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蓋天象之可異者莫神於電,故在古文,申也,電也,神也,實一字也。其加雨於申而爲電,加示於申而爲神,皆後起之分別之事矣。”婉清按:楊說是也。“神”之初文乃“申”。申之甲骨文,即閃電之形。初民見雷電,驚以爲天神,故“申”乃“神”也。後“申”作地支之一以計時,逢雷電而多遇雨,遂加雨爲電,示乃石主,遂加示爲神,以別之耳。
【英】英文之god見帝字。西人有多神教、一神教之別。Deity乃多神教(in a polytheistic religion)之神,若作the Deity則乃一神教(in a monotheistic religion)之God。源於原始印歐語*deiwos,詞根*dyeu-乃to shine義。至拉丁文爲deus。後Augustine以之造晚期拉丁文deitatem(主格的deitas),表divine nature。至古法語爲deité,中古英語爲deite,亦乃divine nature。現代英語演化爲deity。今divinity亦乃deity義,divinities即多神之神,the Divinity即God。於中古英語,則divinity乃theology義,後方有God義。其亦源於原始印歐語*deiwos,至拉丁文乃divinitatem(主格的divinitas),至古法語爲devinité,英語爲divinity。
祇 地祇提出萬物者也。从示,氏聲。(巨支切)
今:群紐,止開三支韻平聲。古:(1)賈海生:溪紐,陰聲烓部舌音。(2)黃侃:匣紐,齊部。
祇、提古音疊韻。《玉篇》:“祇,地之神也。”《周禮·大宗伯》之“社稷”“五祀”“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之屬,《注》:“皆地祇也”。《物理論》:“地者其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祇。地大而名之曰黃地祇,小而名之曰神州。”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電爲天上至神之象,氏爲地上至神之象。故天神謂之神,地神謂之祇矣。”本書:“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𡐦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林義光《文源》:“不象山岸脅之形,本義當爲根柢。”婉清按:若據林義光說,則“氐”“氏”本不分,後“氏”加“一”爲“氐”,而“氐”乃“柢”之初文。祇亦後起字,“氏”乃“祇”之初文。若以“根柢”釋“祇”較繞。張舜徽曰:“凡訓祇爲‘適’者,乃借‘祇’爲‘啻’也。”後祇借爲語助詞,今作“只”。
【英】見神。
林婉清
2022年6月24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