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2)

 1.若有不顯示的字,如顯示“口”或“三”或空格之類,乃計算機字庫所限,非誤。我原書均可顯示。2.由於網絡發文,我盡可能避開所有篆字不寫,因為篆字无法电脑输入,只能用圖片。本文有一處偏旁實在無法输入,不得已用圖片,不確定能否顯示或顯示是否影響格式。因《說文》本身多稀見字,此類情況會一直存在。)


林婉清在陽泉關王廟

 


《說文津逮》(2)


文五 重一

今人動輒曰著述,何謂著述?《樂記》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蓋天地之道,人不知而己知,人不覺而己覺,以先知先覺教人,此所謂作者也。天地之道,已有知覺者,而其意久不明,人皆不明而己明,以復明教人,此所謂述者也。故著述之事,斯難也矣!古人著述,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風》《雅》起於性情,諸子興乎鬱結。左丘失明,孫子膑足,亦未頹墮萎靡,每述聖賢之道,以發其憤。有情方有文,有文方有題,此著述之次第也。若先有題以成文,則非情不可抑者也,乃爲文而造情者也。古書之名,或文成後方有,若《新語》《太史公書》,或後人所加,如《論語》《孟子》。自非今人命題而造文可比。《說文》五百四十部,每部之末皆題文幾重幾,乃部成而總計字數,亦後題者也。《詩》三百篇末悉題“《關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之屬,亦此類也。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从丄。(時掌切)上,篆文丄。

 

今:禪紐,宕開三漾韻去聲。古:陽聲央部舌音。

古人多舌音,“上”古爲舌音,非齒音。本書:“天,顛也。至高無上。”《周禮·射鳥氏》:“矢在侯高”。侯乃春饗所䠶矦,“矢在侯高”即矢在矦之上端。段玉裁曰:“古文上作二,故帝下㫄下示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二,篆作丄,各本誤以丄爲古文,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爲上,而用丄爲部首,使下文从二之字皆無所統,示次於二之恉亦晦矣。今正丄爲二,上爲丄,觀者勿疑怪可也。凡《說文》一書,以小篆爲質,必先舉小篆後言古文作某。此獨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變例也。以其屬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變例而別白言之。”婉清按:《說文》所謂“古文”,戰國之文也。今所見戰國文,“上”“下”多作“上”“下”,少數作“丄”“丅”,如燕系、晉系貨幣文字。“二”“𠄟”則多見於甲骨文、西周金文。段氏謂古文上爲二,暗合甲骨字形,而段氏未曾見甲骨,乾嘉篤思之功,於茲見矣。然其不合戰國之文。先人造字,一丨皆爲指示符號,而上乃後起字。段氏改丄爲二,改上爲丄,泥矣。段氏固未見甲骨,而必見李斯小篆,“上”字已多存於秦刻石,何必改之?上、尚雙聲疊韻,尚可假借爲上。

【英】up,英文乃拉丁連綴之文,而漢語爲圖畫音韻之文,故學漢文不必泥於西人詞性之說,《馬氏文通》者,不通之文也。up本副詞,名詞、動詞、形容詞之up皆源於副詞up。原始印歐語詞根*upo乃under義,故up from under。古弗裡斯蘭語up,古撒克遜語up,古斯堪的納維亞語upp,丹麥語及荷蘭語op,古高地德語uf及oba,德語auf及ob,哥特語iup及uf之屬,與之同源。

 

 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都計切)𢂇,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二,古文上字。䇂、示、辰、龍、童、音、章,皆从古文丄。

 

今:端紐,蟹開四霽韻去聲。古:入聲益部舌音。

《白虎通》:“帝者諦也,象可承也。”《獨斷》:“帝者諦也,能行天道,事天審諦。”諦,審也。德合天地,以審民憂,方爲帝。故帝者,承天地之德,明百姓患難,修身成化,統調陰陽,以王道救民之疾,明察四方,古之堯舜,皆此類也,故曰“諦也”。桂馥、嚴可均疑自“古文諸丄字”以下,乃後人加之。自鄭樵《通志》《六書略》以降,至迮鶴壽、吳大澂、王國維皆以爲帝乃蒂,花蒂之形也。葉玉森、朱芳圃以爲乃束柴燎祭。婉清按:帝,天帝也。審諦萬物者,莫若上天。利瑪竇、徐光啟以“上帝”曰God,誤也。亞伯拉罕教之一神,至羅馬而爲西人之人格神,非中國之上帝也。《詩經·文王》:“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謂殷若得民心,聿修其德,乃可配上帝。《周易》:“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亦曰作樂崇德,方可配享上帝。《尚書》:“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曰上帝惟善是輔,行善修德,方得帝之佑。此帝無形,乃德之化也。今人以磕頭可得神佑,或無所謂神佑否,德愈不修則錢愈多者,皆非中國之形而上學前提也。

【英】god,拉丁文以deus爲god。原始印歐語詞根*ghu-to-乃poured義,希臘語khein乃topour,詞根*gheu-亦乃to pour,pour a libation謂奠酒祭神也。古教會斯拉夫語zovo,梵語huta則謂invoked,此蓋曰divineentity summoned to a sacrifice。英文之god,以原始日耳曼語詞根*guthan爲直接源頭,古撒克遜語、古弗裡斯蘭語、荷蘭語作god,古高地德語作got,德語作Gott,古斯堪地納維亞語作guð,哥特語作guþ。

 

 溥也。从二。闕。方聲。(布光切)㝑,古文㫄。𣃙,亦古文㫄。雱,籒文。

 

今:並紐,宕開一唐韻平聲。古:陽聲央部唇音。

古無輕唇音,故方古讀爲重唇。本書“逑”字下所引“旁逑孱功”,“𠊩”字下所引“旁救𠊩功”,今本《尚書》作“方鳩僝功”。方、旁音同。《釋詁》:“,大也。”《廣雅》:“㫄,大也。”㫄溥連語,乃今所謂磅礴也。《尚書·洛誥》:“惟公德明光於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謂修德正己,勤政愛民,則四方美。此旁即大義。《荀子》:“襍能旁魄而無用”。楊倞:“旁魄,廣博也。”張舜徽曰:“凡从旁聲字皆有盛滿意,故馬盛謂之騯,雨盛謂之滂,量溢謂之𣁼,受義固同源耳。”

段玉裁曰:“闕謂从图片之說未聞也。”婉清按:图片乃“凡”之訛變。古之學者,知之爲知之,不知爲知不知,於其所不知則闕如,故曰“闕”。徐鍇本“闕”在“方聲”下。

籀文者,《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又曰:“《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子壁中古文異體。”

【英】近乎磅礴義之英文甚多,如extensive乃covering a large area,boundless乃immense or unlimited,tremendous乃very great in amount,scale,or intensity,之屬,此處不再釋解。

 

 底也。指事。(胡雅切)下,篆文丅。

 

今:匣紐,假開二馬韻上聲。古:陰聲烏部牙音。

《說文》無“低”字,“底”即“低”,上下即高低也。《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高下相對爲文。《尚書》:“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上下乃山澤也,山澤高低有別也。此謂高低皆有草木鳥獸,而人當施之以政教,明草木鳥獸無論高低皆當以禮取之,不可無度。段玉裁曰:“許氏解字多用轉注。轉注者,互訓也。底云下也,故下云底也,此之謂轉注。全書皆當以此求之。抑此底字當作氐。”婉清按:段氏所改上下爲二𠄟,見丄字。

【英】down,古英語ofdune乃向下,而dune爲offfrom the hill。古英語dun有hill義,源於原始日耳曼語*dunaz-,荷蘭語duin與之同源。德語Düne,法語dune,意大利及西班牙語 duna,蓋皆荷蘭語外來詞也。而“下”義,余未見英文外用法。原始印歐語詞根*dheue-to 謂close,finish,comefull circle,與“下”義亦甚遠。14世紀,英文down即有介詞下義。

 

文四 重六

 

林婉清

西元2022年6月2日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1)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