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啟蒙》(《為政》第二)

林喵喵在鞏縣石窟


《論語啟蒙》(《為政》第二)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執行。政,政事。以,憑藉。北辰,北極也,古人以北極為天之樞,眾星環之。共,拱也。

政者,正也。德者,得也。正方可得,不正不可得。為官者,當以德為正,修身正己,勤政愛民。德若北辰也,政令拱之。

 

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即《詩經》。蔽,概括。

春秋時,《詩》多用為外交辭令。其善者可揚善,其不盡善者可勸誡,故曰“思無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引導。政,政策法令之屬。齊,整也。刑,刑罰。免,逃也。恥,羞恥。格,來也。

政策法令嚴峻之國,不可使民無恥,且其國之民欲投奔他國。道德禮儀昌盛之邦,可使民有恥,且他國移民願安居其國。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又。志,致志。立,學趨於其言可立。不惑,學趨於充實透徹,故不惑。天命,學趨於知天之意志,亦知己之命也。耳順,學趨於不思而得,所聞皆通,故耳順。從,隨也。逾,越也。矩,規矩。明德之至也,故可從心所欲。

此聖人學之境界,吾儕當自勉之。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魯大夫仲孫氏,名何忌。無違,不違所當行之道。御,駕車也。孟孫,即孟懿子。禮,履也,所當行之道也。

禮有所度,知其所當行而不過度,不奢靡,可謂孝矣。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唯,只。其疾之憂,憂其疾也。

父母愛子女,故必憂子女之疾。子女明道,以德正己,故父母不憂其不義,唯憂其疾,可謂孝矣。

 

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弟子。養,養活。敬,在貌為恭,在心為敬。

心不敬而供父母食,與養犬馬無異也。表面恭而心不敬,亦非孝也。父母子女因情而其樂融融,真心敬愛之,此可謂養色,故為孝。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色,面色。弟子,家中年幼者。服,承擔。勞,辛勞之事。先生,家中年長者。饌,飲食之。曾,詞之舒也。是以,以是,以此。

父母愛子女,不願子女勞,子女愛父母,不願父老勞,此人情之必然。夫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故子女服其勞,供其食,此孝之下者也。觀父母之色,即知父母之情,家中其樂融融,此孝之中者也,故曰色難。子女立身行道,不阿於黨,不徇於私,著書立說,學而不厭,揚名後世,以德顯父母,此孝之上者也。

 

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回,姓顏,名回,字子淵,孔子弟子。不違,未嘗問難也。省,音xǐng,察也。私,獨處之時。發,闡發所聞之理。

人之性情各異,或好津津而談,或好沉默寡言。顏回,沉潛者也。聞夫子之言,心中融會貫通,不必問難,亦不好問難,然足以發夫子之說,故不愚。

 

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以,為也。由,所以為之者也。安,心所樂也。焉,如何。廋,隱匿也。

人有正人君子,亦有以正人君子之象而隱匿其卑劣之心者。故當視其所為,觀其所以為之手段,察其所以為之目的,方可使之不廋。

 

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蕰也,蕰者積也。故,古之知識。新,今之知識。

夫知識者,或曰古之知識,或曰今之知識。積古之知識,即學先人已知之理。曉今之知識,即以先人已知之理演繹之,以求新境界。博古通今,方能為師。

 

2.12子曰:“君子不器。”

 

器,器具。

器具固有所用,然其各有所用,未可通用。人之技藝若器,學專科之知識,以其為謀生手段為器。君子禮樂射御書數皆通,又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立身行道,故不器。

 

2.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行,行之。從,先行其欲言之行,行而後言之。

言之而未能行者多,行之而不言者少。若言之未能行,此非君子之則也。故君子當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遍也。比,偏私也。

君子小人對舉而言之,謂人不當徇私情,而不顧行事之通則。

 

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蔽也。殆,佁也,佁,癡也。

學而不思,則蔽於書中之所學,若盡信之,不若無也。思而不學,為空想,故愚癡。

 

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攻,擊也。異端,不同之說。斯,此。害,有害。

舉他人之所長,切磋琢磨,乃可通六藝之道。若執一端而攻之,則徒增矛盾而難明正道以修身,斯害也已。或曰攻為專治,專治乎異端,亦不可通道也。

 

2.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誨,教也。女,汝也。“知之乎”之“知”,記也。“知之為知之”之“知”,曉也。為,謂也。是,此也。“是知也”之“知”,去聲,智也。

知之謂知之,不知謂不知,可無自欺之蔽,故為智。

 

2.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子弟子。干,求也。祿,祿位也。闕,空也。慎,謹也。寡,少也。尤,過失。殆,疑也。

多聞他人之言,而闕其所疑之處,於無疑處慎言之,則過失少。多見他人之行,而闕其所疑之處,於無疑處慎行之,則悔恨少。做官當若此也。

 

2.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哀公,魯國國君,名蔣。舉,提拔。直,正直者。錯,措也,置也。諸,之於。枉,不直,此謂不正直者。

舉正直之人用之,則正氣揚,故民服。舉不正直之人用之,則邪氣聚,故民不服。此選官之法。

 

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魯大夫季孫氏,名肥。敬,肅也。忠,誠心竭力謂忠。以,並。勸,勉也,盡力為之為勸。臨,治也。以,用。莊,正也。慈,愛晚輩為慈。舉,提拔。不能,不善者。

莊非莊嚴也,乃心正也。為官者一身正氣,則民敬,不正則民不敬。對長輩孝,對晚輩慈,則民效之,民效官之忠善,則民忠善,不然,則民不忠善。舉品行之善者,教品行之不善者,則皆善。官民皆善,遂於各所司之事,惟盡心竭力耳。

 

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或,有人。奚,何。為政,猶從政。《書》,指《尚書》。惟,只。友,親也。施,讀yì,及也。有,諸。奚其,何。為,是。

西周宗法,為政以修身齊家為本,人若明孝慈,友於兄弟,則政美人和。揚此道者,不居位亦為政也。

 

2.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可,何,謂人而無信,不知何以與之處。大車,牛車。輗,轅端橫木以縛軛。小車,駟馬車。軏,轅端上曲鉤衡。

人而無信,固不可處也,此為人之必須。惟不合義方可不信,故子曰“要盟也,神不聽”,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參見1.13)。

 

2.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世,代。因,因襲。損益,增減。其或,若有。繼,續也。雖,即使。

情隨事變,禮隨時遷,然不違人性人情,惟求更高之善,故知明德向善之道,則可知百世之禮。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諂,諂媚。義,事之宜也。為,做也。

非其親而祭之,則非禮,故諂也。見其所宜為之事,懼之不為則無勇。

 

林婉清

西元202255日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1)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