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啟蒙》(《學而》第一)
《論語啟蒙》(《學而》第一)
昔朱熹《集註》,於今略難,亦有所失之處。故余以今人之語,而述此極簡之童蒙教材,以啟後學。其可自閱,亦可父母讀之,以授其子。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時,按時也。習之,熟練其所學也。說,悅也。朋,志同道合者也。慍,埋怨也。
志同道合者,嚴於律己,靜以修身,亦學而時習之、人不知而不慍者。其自遠方來,與余共聞道。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有若,孔子弟子。為人,即做人。孝,善待其父母。弟,悌也,善待其兄長。犯,冒犯之。上,尊者,長者。鮮,上聲,少也。作,起也。亂,使之亂也。務,致力於某事。本,木下曰本,猶根本。
仁者愛人。夫愛人,子女愛父母,父母愛子女,方可及之他人。不愛家人者,可愛他人乎?故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西周宗法,上即其家人。分封之諸侯,多起姬姓。愛人者,子女父母互敬之,故不必犯其家之尊長,家國亦不亂也。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好也。令,善也。色,面色也。鮮,上聲,少也。
好言善色,若非真心,而以好言善色取悅於人,則其為人無是非,故鮮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曾參,孔子弟子。三,多也。省,反省。謀,謀劃之。忠,盡心竭力謂忠。信,誠也。傳,以其所知傳弟子。習,熟練也。
此列舉三,非實指。為人謀當盡心竭力,與人交當以誠待人,為人師當熟練其所學,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此皆修身之一隅。以正己修身為本,日省之,必多求諸己身,乃可舉一隅而見其他。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道,治也。千乘,四馬拉一車,車上軍士三人,車後步卒七十二人,為一乘,千乘者,可出千乘之國也。敬,恭在其外,敬存其內,可謂敬。信,後脫民字,恭敬其事,取信於民,此敬事而信民也。節用,節省用度。使,征用也。時,農閒時也。
古為農耕社會,未若今之商業繁盛,若興土木,若逢戰爭,無職業工人、軍人,則須征用農夫,不違農時,方可豐收。故工程戰爭,當避農忙。敬其事,使民信,節己用,愛及人,皆為官者必備。道千乘之國然,為村長亦然。苟無此心,何以為政?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年幼者也。弟,引申為善待其尊長。謹,慎也。信,誠也。泛,廣也。眾,謂眾人。仁,謂仁者。以,用也。文,詩書六藝也。
少年兒童,居家善待其父母,出門善待相識之尊長,此為家中之好兒童。謹慎而誠信,廣泛愛他人而親近仁者,此為社會之好兒童。好人學文,則有益家庭社會,若壞人學知識,或有損家庭社會。故當先為人,再學文,此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也。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賢賢,重賢。易色,不重色。事,侍也。致,委也。
賢賢易色,謂擇偶當重德輕色。若配偶賢,家必和,配偶美,未必家和,故當賢賢易色。為子女者,當立身行道,正己修身,以德顯父母,此竭力事父母者也。為官者,當愛眾親民,憂民之所憂,方可使風俗淳,家國興,世界和,此致身事君之謂也。為友者,當言而有信。為學者,當先學為人,再學文,若以上述行事,則已通為人之則,故可謂之學也。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重,穩重。威,威嚴。固,穩固。主,尚也。憚,畏難也。
人若內心不穩重,則外表無威嚴,亦難堅固其所學之道。與人交,盡心竭力可謂尚忠,誠以待人可謂尚信,師益友之長,補己之短,可謂無友不如己者。多省己過,見而必改,反求諸己,方可不排斥異己,有利大同,故過則無憚改。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終,故去也。追遠,祭祀也。厚,忠厚。
葬禮不必繁,惟必敬,皆愛父母故。念父母之情,以及於他人,則世道和諧,故民德歸厚矣。
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孔子弟子。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弟子。夫子,謂孔子。邦,國也。聞其政,其國之國君,以政詢之於夫子。求,請求。抑,或。與,給予。溫,溫和。良,善良。恭,恭順。儉,節制。讓,謙讓。其諸,推測之語辭。
孔子周遊列國,不為求仕,乃求天下興,世道和。他國之君,以政詢之於夫子,夫子不求名利,而求德美民淳,故夫子之求之,異乎人之求之。
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志,心之所向也。沒,故去也。行,德行也。
父母在,心之所向道,不因父母之過而改道,此真心向道者,故父在觀其志。父母沒,若三年無改父母在時向道之心,可知其真心向道,非畏父母而表面求道者也,故父沒觀其行。有道德即為孝,故可謂孝矣。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用,功用。和,和諧。斯,此也。由,遵循也。節,節制。
禮緣人情,合人情謂禮,不合人情非禮,自當以合人之情為貴,大小事皆遵循此也。人當有所行,有所不行,不以禮之用和為貴而節之者,損害他人,則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信,誠也。義,事之宜也。復,踐行其言也。恭,恭順。禮,人當所行之道。因,依也。失,棄也。親,親者。宗,推崇。
信近於道義,則當踐行其言,不合道義,則不必踐行,故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近於所當行之禮,合人情,則必恭順,若不合人情,有違是非,則不必對其恭順,故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人未必盡善,依靠其當靠之親者,遠假意之小人,此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無,不也。飽,滿足也。居,居住。安,安逸。敏,勤勉。慎,誠也。就,近也。有道,有道者也。正,以正其是非。
求飽求安為物質之慾,此動物慾。人固當飽安,然不當因飽安而害其學,敏事慎言及就有道而正,此學為人之道也。若物質之盛,有害於學,則不當求。若物質之盛,無害於學,則當求。故經濟之發展,不可損人之情也。若無共情之心以就道,惟求物質,則禽獸也。若因物慾而害他人,此不若禽獸也。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諂,諂媚。驕,驕縱。樂,後脫道字,樂道也。切,治骨也。磋,治象牙也。琢,治玉也。磨,治石也。斯,此也。賜,子貢名賜。諸,之也。
貧而不諛,富而不縱固善,然仍囿於貧富以自守,而未超脫於貧富。安貧而樂道,富貴而好禮,則以人當所循之仁善情理為己任,故長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者也。修骨角玉石之屬,當精益求精,求道求禮亦然。正己修身,學而無厭,亦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貢明此,故其為“告諸往而知來者”也。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擔心。不己知,不知己也。
人不知己,無礙於己之道德,故不患人之不己知。若不知人,則難辨人之正邪,易近墨而黑,有礙於己之道德,故患不知人。
林婉清
西元2022年5月4日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