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植物名稱
《離騷》植物名稱
歷代研究《離騷》(及楚辭)植物的著作有: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宋謝翱《〈楚辭〉芳草譜》;明屠本畯《〈離騷〉草木疏補》;清祝德麟《吳仁傑〈離騷〉草木疏辯證》;周拱辰《〈離騷〉草木史》之類。其中,以吳仁傑《〈離騷〉草木疏》最著名,而屠本畯和祝德麟二書是補吳仁傑書不足的。因為這篇文章只是我今天臨時起意而寫的一篇幫助大家了解中國文化並閱讀《離騷》的文字,所以和我之前寫木構建築構件一樣,不做任何繁瑣考證。實際上,在《爾雅》《說文》《山海經》《神農本草經》以及王逸、郭璞、陶弘景等人的說法中,經常是互相矛盾的,解決裡面任何一個矛盾,都可以寫專篇論文。這裡舉個例子,杜衡和杜若在現代是根本不同的兩種植物,可在古時候說法就很複雜,有人說是兩種植物,有人說就是一種植物,沈括則說杜若是高良薑,並且有詳細論證,可高良薑又是另一種植物。這就牽扯到了三種完全不同的植物。那麼,《楚辭》中的“杜若”到底是什麼呢?當時的“杜若”可不見得是現在的“杜若”啊!這就需要研究。可很多東西並不是研究的問題,而是研究也根本不可能搞清的問題。本文會在古人研究基礎上,直接從現代植物學角度,給大家一個清晰明了的答案,告訴大家《楚辭》裡的那個植物是什麼。如果感興趣的人,能進一步研究,那當然更好。我們讀前輩學者的書,有時內容不一定都“對”,但往往卻為我們後代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樣,我願意寫一些框架文字,也有我的考慮,比如幫人們閱讀和學習。當然,我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站在古代學者肩膀上,盡可能給大家一個精準的解釋。
註:1.《離騷》原文據宋端平刻本,括號裡標註的是現今通用寫法(如《說文》無“攬”字,寫作“擥”。在《離騷》中,“擥木根以結茝兮”用“擥”,“攬茹蕙以掩涕兮”用“攬”,我們如今稱此為“異體字”。可我覺得原文如此寫或許有其緣由,如今簡單“規範化”是不負責任的,所以我都會保留原書寫法。《論語啟蒙》初稿完成後,定稿中我也可能會對文字做個簡單校訂。如今字庫的字比較充足,“冷僻字”應該也都能顯示)。本文主要參考《〈離騷〉草木疏》,據宋慶元6年羅山縣庠刻本,並參閱了明萬曆黎民表抄本。其它參考書目不再羅列(畢竟是我綜合考慮下的結論,不涉及引文)。2.《離騷》中不涉及植物的部分不再引,大家可以找本《楚辭》結合我的文章進行閱讀(上文(1)所提及的是對我自己的要求,對大多讀者而言,不必考慮版本,哪個都一樣)。3.我本計劃在每個植物下面配張圖,可我擔心網絡圖片會存在版權問題。大家直接在網上搜索我註明的現代名稱就可看到圖片了。非常建議大家參看下實物圖片!
1.原文: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
植物名:江離、芷、蘭。
江離指的是川穹。川穹在《楚辭》中還有另一個名稱為“蘼蕪”,如《九歌·少司命》“秋蘭兮蘼蕪”中的“蘼蕪”就是川穹。古人認為蘼蕪可以使婦女多子,所以常在閨怨詩中出現,如“上山采蘼蕪,下山遇故夫”。川穹在中藥中,常用於婦科,如難產、痛經之類。因為川穹具有明顯的香氣,所以在《離騷》中用作香草名。
川穹:拉丁文學名為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傘形科,芹亞科,阿米芹族,藁本屬,川穹種。
芷指的是白芷。白芷在《楚辭》中有多種名稱,比如下文中“豈維紉夫蕙茝”中的“茝”就是白芷。另外,“雜杜衡與芳芷”中的“芳芷”也是白芷。而在《離騷》之外的《楚辭》作品中,還有更多表示白芷的稱呼。如《九歌·湘夫人》中的“辛夷楣兮藥房”,這裡的辛夷為木蘭,而藥則為白芷。劉向《九歎》“莞芎棄於澤洲兮”,這裡的“芎”為川芎,而“莞”是白芷。白芷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可用於活血止痛之類,也可做香料,中餐滷肉時也常放它。《離騷》中的“芷”為香草名。
白芷:拉丁學名為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傘形科,前胡族,當歸屬,白芷種。
蘭,《楚辭》中的“蘭”不是指如今人們常說的蘭花,而是指澤蘭類植物,如白頭婆或佩蘭。如今人們常說的蘭花為蘭科蘭亞科蘭屬的植物,而澤蘭類植物屬於菊科管狀花亞科澤蘭屬,所以“蘭”和“菊”的關係,甚至比“蘭”和“蘭花”的關係還近,可見“蘭”“蘭花”完全不是一回事。澤蘭類植物有香味,可製作香料,古人會用其燒水沐浴或佩戴在身上,“蘭”在屈原的作品中,可以說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香草之一了。
白頭婆:拉丁文學名為Eupatoriumjaponicum,菊科,管狀花亞科,澤蘭屬,白頭婆種。
佩蘭:拉丁文學名為Eupatorium fortuneiTurcz,菊科,管狀花亞科,澤蘭屬,佩蘭種。
2.原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㩜(攬)洲之宿莽。
植物名:木蘭,宿莽。
木蘭今仍名木蘭,是中國常見的觀賞花卉,前文提到《九歌·湘夫人》中的“辛夷楣兮藥房”一句中的“辛夷”就是木蘭。李商隱有一首詩也叫《木蘭》。今人說的玉蘭,實際上也屬於木蘭。木蘭的種類非常多,除了如今通常被稱為紫玉蘭的木蘭外(Magnolialiliflora Desr),還有白玉蘭(Yulania denudata (Desrousseaux) D. L. Fu)之類。木蘭的花卉乾燥後可以作為中藥,主治鼻塞等。《離騷》中的“木蘭”為香木名。
木蘭:拉丁文學名為Magnolialiliflora Desr,木蘭科,木蘭族,木蘭屬,木蘭亞屬,木蘭種。
宿莽指的是紅毒茴,紅毒茴和八角(大茴香)非常像,都是木蘭科八角屬的植物。與八角不同的是,八角是中餐中常用到的調味料,而紅毒茴是有毒的。誤把紅毒茴當作八角食用,會引起頭暈等中毒症狀。所以,老百姓往往把紅毒茴稱為“毒莽草”。紅毒茴有非常強的香味,可用於殺蟲,在中藥中則用於鎮痛。因其有毒,所以若中藥配方中莽草(即紅毒茴)過量會很危險。《離騷》中,“宿莽”是香草。
紅毒茴:拉丁文學名為Illicium lanceolatum A. C. Smith,木蘭科,八角亞科,八角屬。
3.原文: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植物名:椒,菌桂,蕙,茝。
椒指的是花椒。在《詩經》中,也出現了花椒,如《周頌·載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寧”中的“椒”就是花椒。古人認為花椒的香氣可以辟邪,所以宮殿中往往把花椒參入塗料中糊墻,這樣的房子就叫“椒房”,為后妃所居。取花椒乾燥成熟的果皮,可以用作中餐中的調料。同樣,花椒也是一種中藥。《離騷》中的“椒”是香木名。
花椒:拉丁文學名為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芸香科,芸香亞科,花椒屬,花椒亞屬,花椒種。
菌桂指的是肉桂。肉桂和今人所說的桂花是兩種不同的植物,肉桂為樟科樟屬,而桂花為木犀科木犀屬,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楚辭》中也有“桂花”,比如《九歌·東君》中“援北斗兮酌桂漿”中的“桂”就是“桂花”。另外,今人吃的桂圓又是另一種植物,屬於無患子科龍眼屬。三者應當分清。肉桂非常香,因而常用作香料,也可製作化妝品,國人燉肉時用的桂皮就是肉桂的乾燥樹皮,而西方人做點心也會用到肉桂粉。我們喝的西方人發明的可樂裡面,配料中一般也有肉桂,只是公司不一定寫明肉桂,而是乾脆寫成“食用香料”,為了配方保密。在中藥中,肉桂是調和氣血的。在《離騷》中,“菌桂”是香木名。
肉桂:拉丁文學名為Cinnamomum cassia Presl,樟科,樟屬,肉桂種。
蕙,《楚辭》中的“蕙”不是指如今人們常說的“蕙蘭”,而是指薰草。如今人們常說的“蕙蘭”是蘭科樹蘭族萼足蘭亞族蘭屬建蘭亞屬的植物,而薰草則是唇形科羅勒亞科羅勒屬的植物。薰草常見於中藥,其中種子叫羅勒子,可以用在眼疾中,莖葉則為產科用藥。薰草芳香,今人常用其配置食用香料,也會用於化妝品之類。《離騷》中的“蕙”自然也是香草名了。
薰草:拉丁文學名為OcimumbasilicumL,唇形科,羅勒亞科,羅勒族,羅勒屬,羅勒種。
茝即白芷,參見1。
4.原文: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饞而齌怒。
植物名:荃。
荃指菖蒲,除“荃”以外,《楚辭》中還會把“菖蒲”叫做“蓀”,如《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中的“蓀”就是菖蒲。菖蒲在漢文化傳統中是一種可以驅邪的靈草,端午節時,人們會把菖蒲葉和艾葉捆在一起插到檐下,還會飲菖蒲酒。菖蒲的味道很香,根莖可製作香料。《離騷》中的“荃”用作香草名。
菖蒲:拉丁文學名為Acoruscalamus L,天南星科,菖蒲族,菖蒲屬,菖蒲種。
5.原文: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畮(畝)。
植物名:蘭,蕙。
蘭,參見1。
蕙,參見3。
6.原文: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植物名:留夷,揭車,杜衡,芳芷。
留夷指的是芍藥。芍藥是中國最常見的觀賞花卉之一。芍藥屬的植物,除芍藥組外,還有牡丹組。在中國文學中,提及牡丹的作品要比提及芍藥的多,如歐陽修有《洛陽牡丹記》。但也有不少提及芍藥的文學作品,除這裡的“留夷”外,還有《詩經·鄭風·溱洧》的“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等。在中醫中,芍藥的根可以藥用,起到鎮痛的效果。而在早期西醫中,如古希臘醫學裡,也會用到芍藥。當然,西方的芍藥不一定和中國的芍藥是一個種,可能指的是窄葉芍藥(Paeonia anomala L.)。《離騷》中的“留夷”為香草名。
芍藥:拉丁文學名為Paeonia lactifloraPall,芍藥科,芍藥屬,芍藥種。
揭車指的是珍珠菜。珍珠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主要用於活血化瘀、消癰解毒,清熱利濕之類。在《離騷》中,“揭車”是香草。
珍珠菜:拉丁文學名為Lysimachia clethroidesDuby,報春花科,珍珠菜屬,珍珠菜種。
杜衡是馬兜鈴科細辛屬杜衡亞屬的植物,但《離騷》中的杜衡有可能不是今人所稱的杜衡,而是今人所稱的馬蹄香,馬蹄香則是馬兜鈴科馬蹄香屬的植物,和今人所稱的杜衡有別。馬蹄香氣味芳香,常用作中藥,可以利尿通淋。但是現代科學證明,馬兜鈴科的植物中含有馬兜鈴酸,而馬兜鈴酸是致癌物,所以作為藥用時要很謹慎。在《離騷》中,“杜衡”是香草名。
杜衡:拉丁文學名為Asarumforbesii Maxim,馬兜鈴科,細辛亞科,細辛族,細辛屬,杜衡亞屬,杜衡種。
馬蹄香:拉丁文學名為Saruma henryi Oliv,馬兜鈴科,馬蹄香屬,馬蹄香種。
芳芷,參見1。
7.原文: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植物名:木蘭,菊。
木蘭,參見2。
菊指的是菊花。菊和梅蘭竹並稱為“花中四君子”,是東晉陶淵明最喜愛的花卉。在漢文化習俗裡,重陽節人們會賞菊花並飲菊花酒,所以孟浩然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宋代詩人范成大也很喜歡菊,甚至為其專門寫有一本著作《范村菊譜》。菊花也常拿來食用,比如可以製作菊花糕、菊花粥、菊花酒、菊花茶。在中國,菊花有著長壽的含義。《離騷》中的“菊”用作香草名。
菊花:拉丁文學名為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菊科,管狀花亞科,春黃菊族,菊屬,菊花種。
8.原文:擥(攬)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蘂(蕊)。
植物名:茝,薜荔。
茝,參見1。
薜荔指的就是今人所說的薜荔。薜荔是一種喜好攀援的灌木,常見於斷壁殘垣、庭院圍墻、古樹山腳等處。薜荔的果實是一種中藥,常用在男科和婦科。古人造字時,薜荔二字為草字頭,但是從現代植物學角度,薜荔是灌木。在《離騷》中,“薜荔”用作香木名。
薜荔:拉丁文學名為Ficus pumila L,桑科,波羅蜜亞科,榕族,榕屬,無花果亞屬,薜荔榕組,薜荔種。
9.原文: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植物名:菌桂,蕙,胡,繩。
菌桂,參見3。
蕙,參見3。
胡指的是大蒜,其中大蒜的鱗莖叫蒜頭,大蒜的葉子叫蒜苗,大蒜的花薹叫蒜薹,皆可食用。除了用作調料和蔬菜以外,大蒜也是一種中藥,可用於肺癆、瘡瘍、疥癣、痢疾等病。在《離騷》中,“胡”是一種香草。
大蒜:拉丁文學名為Allium sativum L,百合科,蒜屬,大蒜種。
繩指的是蛇床。蛇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藥中,蛇床一般以果實入藥,稱為蛇床子,用於男科和婦科。在《離騷》中,“繩”是香草名。
蛇床:拉丁文學名為Cnidium monnieri (L.) Cuss,傘形科,芹亞科,阿米芹族,西風芹亞族,蛇床屬,蛇床種。
10.原文: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植物名:蕙,茝。
蕙,參見3。
茝,參見1。
11.原文:步余馬於蘭皐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植物名:蘭,椒。
蘭,參見1。
椒,參見3。
12.原文:製芰荷以爲衣兮,雧(集)芙蓉以為裳。
植物名:芰,芙蓉。
芰指的是菱,菱是一種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菱的果實叫菱角,可以食用。如《紅樓夢》中有一種食物叫菱粉糕,就是將菱角和糯米粉、白糖拌在一起,上鍋蒸製而成的。在音樂文學中,也常會見到菱,如《樂府詩集》的《情商曲辭》中有《採菱歌》《採菱曲》,南朝時梁武帝改《西曲》製《江南弄》,其中既有《採菱曲》,也有《採蓮曲》,“蓮”見下文。“菱”在《離騷》中,用作香草名。
菱:拉丁文學名為Trapa bispinosa Roxb,菱科,菱屬,菱種。
荷、芙蓉,本詩中的“荷”指蓮葉,“芙蓉”指蓮花。《詩經》中也有關於蓮花的記載,如《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其中“蒲”指的是香蒲草,而“荷”就是蓮花。蓮花在中國古代多為文人所愛,如曹植寫有《芙蓉賦》,周敦頤則讚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從古生物學角度,蓮花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被子植物。因為在恐龍和蕨類植物稱霸地球的年代,被子植物難以生存,可那時已經有蓮花並倖存至今。在《離騷》中,“芙蓉”用作香草名。
蓮花:拉丁文學名為Nelumbonucifera,蓮科,蓮亞科,蓮屬,蓮種。
13.原文: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植物名:薋,菉,葹。
薋指蒺藜。除“薋”外,古人也會把“蒺藜”叫作“茨”,如《詩經·墻有茨》中“墻有茨,不可埽也”的“茨”就是蒺藜。蒺藜的適應性非常強,在土地荒廢處,也常常可以見到蔓生的蒺藜。古人常用其表示荒年的凶兆。蒺藜的果實是一種中藥,用於活血、明目、平肝之類。《離騷》中的“薋”是一種惡草。
蒺藜:拉丁文學名為Tribulus terrestris L,蒺藜科,蒺藜屬,蒺藜種。
菉指的是藎草。藎草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頑強,在貧瘠的土地上或受踐踏嚴重的土地上都可以種植。牛、羊、馬等食草動物也會食用藎草。在中藥中,藎草主要用於水煎外洗瘡瘍疥癬之類。在《離騷》中,“菉”是惡草。
藎草:拉丁文學名為Arthraxon hispidus(Trin.) Makino,禾本科,黍亞科,高粱族,藎草亞族,藎草屬,藎草組,藎草種。
葹指的是蒼耳。蒼耳是一種在乾燥、濕潤地區都可以生存而不擇土性的草。蒼耳常長在田間,所以對農夫而言,它是一種田間雜草。蒼耳種子可以提取油脂,也就是蒼耳子油。蒼耳在中藥中用途比較廣泛,主要是用來除濕祛風之類。在《離騷》中,“葹”是惡草。
蒼耳:拉丁文學名為Xanthium sibiricumPatrin ex Widder,菊科,管狀花亞科,向日葵族,蒼耳屬,蒼耳種。
14.原文:攬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
植物名:茹,蕙。
茹指的是柴胡。柴胡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中藥,清熱解毒,其藥用範圍非常廣。最為今人熟知的,當是其可以用於治療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柴胡屬的植物比較多,就中國而言,西南地區有馬尾柴胡,山西北部及內蒙等地有錐葉柴胡,東北那邊有紅柴胡,華北、西北廣泛分佈有黑柴胡,甘肅、寧夏、陝西北部等地有銀州柴胡,分佈更廣的則是北柴胡,從東北、西北、華北、華東、華中都有。屈原是楚國人,他說的“茹”最有可能指北柴胡,可考慮到當時氣候與今天也有區別,在無明確證據情況下,本文不做確指。這裡的“茹”是香草。
北柴胡:拉丁文學名為Bupleurum chinense DC,傘形科,芹亞科,阿米芹族,柴胡屬,北柴胡種。(其餘的“柴胡”不再羅列)
蕙,參見3。
15.原文:飲余馬於鹹池兮,揔余轡乎扶桑。
植物名:扶桑。
扶桑,《離騷》中的“扶桑”也見於《山海經》,是太陽女神羲和駕車而起之處的神木,所以不是任何一種具體的植物。但是,確實也有一種植物叫扶桑,也就是朱槿。古人通常稱今人所說的“扶桑”為佛桑,就是范成大《荔枝賦》“斥蜂蜜之黄腻,谢佛桑之红乾”中的“佛桑”,蔡襄有一首詩《耕園驛佛桑花》便是詠“佛桑”的。在中藥中,扶桑主要用來調經、清肺、利尿之類。
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錦葵科,木槿族,木槿屬,朱槿種。
16.原文: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植物名:蘭。
蘭,參見1。
17.原文: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植物名:藑茅。
藑茅指的是籬打碗花,籬打碗花也叫旋花。旋花在《爾雅》中被稱為“葍藑”,即這裡的“藑茅”。旋花在中藥中用於益氣養顏、澀精之類。在《離騷》中,“藑茅”是香草。
旋花:拉丁文學名為Calystegia sepium(L.)R.Br,旋花科,打碗花屬,旋花種。
筳,這裡的“筳”不是具體的植物名,而是指折斷的小竹枝。結草折竹占卜叫“篿”,所以《離騷》說的“筳篿”就是指占卜。儘管這裡的“筳”不是專指“竹”,但“竹”卻是一種早在《詩經》中就已經出現了的植物,如“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在《呂氏春秋·古樂篇》中,伶倫定律就是用的“竹”,從而有了音樂中非常著名的“五度相生率”(用的“三分損益法”)。竹子不僅可以用來製作笛、簫、笙、箏等很多樂器,還可以製作竹簾、竹席等等,甚至可以製作祛除異味的竹炭。“竹”與“梅”“松”並稱為“歲寒三友”。
竹:拉丁文學名為Bambusoideae,禾本科,竹亞科,竹屬。
18.原文: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植物名:艾,蘭。
艾,王逸把艾解釋為“白蒿”。實際上,“艾”和“白蒿”不是一種植物,在《本草》中也是分別列有二者條目的。《本草》中的“白蒿”是現代植物學上的“大籽蒿”,為菊科管狀花亞科蒿屬的植物,而現代植物學上的“白蒿”為戟葉火絨草,是菊科管狀花亞科火絨草屬的植物。另外,中國民間往往也會把“茵陳蒿”之類誤稱為“白蒿”。這裡的“艾”實際上就是現代植物學上的“艾”,是菊科管狀花亞科蒿屬蒿亞屬艾組的植物。艾的生存能力非常強,在山坡、濕地、荒野等等都有分佈,幾乎遍佈全國。在漢文化傳統中,端午節時會把艾葉和菖蒲葉捆在一起插到檐下(參見4),因為人們認為艾可以辟邪招福。古時候會用艾葉的纖維(艾絨)、蓖麻油、朱砂之類製作書畫用的印泥。中醫中的艾灸用的則是艾絨製成的艾條。在《離騷》中,艾是惡草。
艾,拉丁文學名為Artemisiaargyi Levl. et Van,菊科,管狀花亞科,春黃菊族,菊亞族,蒿屬,蒿亞屬,艾組,艾種。
蘭,參見1。
19.原文:蘇糞壌㠯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
植物名:椒。
椒,參見3。
20.原文: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
植物名:椒。
椒,參見3。
這裡的“糈”並非指具體的植物名,而是指祭神用的精米。在祭神的時候,所用的精米一般是稻米。北方地區的稻通常為粳稻,南方地區則為秈稻。下文“精瓊爢以為粻”的“粻”是糧食的意思,也不是具體植物,所以那句不再單列。
《楚辭》中也有寫具體谷物的句子,比如《招魂》中有“稻粢穱麥,挐黃粱些”一句。粢、穱是兩種不同的黍,黍被今人俗稱為大黃米,麥則是指小麥,粱指小米。羅列如下:
稻:拉丁文學名為Oryza sativaL,禾本科,稻亞科,稻族,稻亞族,稻屬,稻種。
黍:拉丁文學名為Panicum miliaceum,禾本科,黍族,黍屬,黍種。
小麥:拉丁文學名為Triticumaestivum L,禾本科,早熟禾亞科,小麥族,小麥屬,普通小麥種。
粱:拉丁文學名為Setaria italicavar. germanica (Mill.) Schred,禾本科,黍亞科,黍族,狗尾草亞族,狗尾草屬,粱種。
21.原文: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
植物名:蘭,芷,荃,蕙,茅。
蘭,參見1。
芷,參見1。
荃,參見4。
蕙,參見3。
茅指的是白茅。白茅是一種生存能力非常強的植物,在荒漠中也可以存活,但鏟掉卻非常難。所以對古人而言,白茅是很頑固的一種雜草。在古代祭祀時,會用“茅”濾去酒渣,叫“縮酒”。也會用“茅”占卜,即“茅卜”。“縮酒”“茅卜”的“茅”是香草,和此處作為惡草的用法不同。所以,有可能那個“茅”並不是指現在的白茅,而是指現在是籬打碗花(參見17)。顧名思義,白茅在古時候應該可以用來蓋茅草屋,但就實際情況而言,早期我們已經沒法調查了,至少在清代以來,村裡老人一般不會用茅草蓋茅草屋,而是用麥秸草。在《離騷》中,這裡的“茅”是惡草。
白茅:Imperatacylindrica (L.) Beauv,禾本科,黍亞科,高粱族,甘蔗亞族,白茅屬,白茅種。
22.原文: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爲此蕭艾也。
植物名:蕭,艾。
蕭指的是牛尾蒿。關於《離騷》中的蒿類植物,可以參見18。蕭則是另一種蒿。在中藥中,牛尾蒿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禮記·郊特牲》“故既奠,然後焫蕭合膻薌”中的“蕭”也是牛尾蒿。可見,牛尾蒿可以用於祭脂。《離騷》中的“蕭”為惡草。
牛尾蒿:拉丁學名為Artemisiadubia Wall. ex Bess.[ A. subdigitata Mattf.;A. thomsonii C. B. Clarke ex pamp.;A. subdigitata Mattf. Var. thomsonii(C. B.Clarke ex Pamp.)S. Y. Hu],菊科,蒿屬,牛尾蒿種。
艾,參見18。
22.原文:余以蘭爲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
植物名:蘭。
蘭,參見1。
23.原文:椒專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
植物名:椒,樧。
椒,參見3。
樧指的是食茱萸。木本的茱萸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之類,另外還有草本的茱萸。這裡用作香木的茱萸應該是指食茱萸。在漢文化習俗中,重陽節登高,人們會在臂上佩戴裝有茱萸的布袋,叫茱萸囊。所以,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食茱萸具有非常明顯的香味,可以用作調味品,在辣椒傳入中國之前,食茱萸是川菜辛辣的來源。食茱萸也是重要的蜜源之一,蜜蜂便會吸食食茱萸的花蜜。《離騷》中的“樧”是香木。
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芸香科,花椒屬,食茱萸種。
24.原文: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植物名:椒,蘭,揭車,江離。
椒,參見3。
蘭,參見1。
揭車,參見6。
江離,參見1。
林婉清
公元2022年5月19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