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啟蒙》序

 

林喵喵於大同雲岡石窟

《論語啟蒙》序

 

昔明天之道者,方可通人之情,通人之情者,方可知民之心,知民之心者,方可為世之表。惟世之表可法效天地,論道經邦,非如此不可以為政。其後天道衰,王霸興,舉世殽然,經籍難通。孔子起布衣,正六經以申聖王之旨,贊禮樂以旌後王之失,以救時弊。至七十子喪以及諸子,治術瞀亂。戰國縱橫韓非,執一說而泯棄仁政,禮樂崩頽。始皇竊國,民生凋敝。漢興之時,縱欲明仲尼之術,亦諸說紛雜,難避乖舛。僅《論語》一書,王吉、宋畸、貢禹、五鹿充宗、庸生、王陽之屬傳《齊論》,龔奮、夏侯勝、韋賢、扶卿、蕭望之、張禹諸君傳《魯論》,各有成說。迄曹魏何晏,宋之朱熹,清劉寶楠、程樹德,以至於今,諸說多歧。余亦難盡斷,惟多本前軌,略陳己意,以求簡要而已。

今固難盡知古之道,而天道者,惟德是輔而已矣。夫人有仁善之心,方可以己之情通人之情,以己之心通人之心。禮樂必有損益,所不損異者,非禮樂之成法也,乃禮樂之所以為法也。世道固有不同,當知聖人之見者,非囿於聖人之成見也,乃知聖人之所以見也。而禮樂之所以為法、聖人之所以見者,何也?仁也,善也。成法、成見,若違後世之情性,不變則為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矣。禮樂之所以為法,聖人之所以為見,合情性之必然,變則損華夏之根,故曰經也。西人之教(religion),以造物之人格神為幡旗,持一元之論,必擯斥他說。中國之教,上以德化,下所效焉,以美善之德以化人心之政教者也。政教惟以仁善為師,故可容印度波斯之佛家摩尼。惜今之西人新瓶,名為學術,而難裝舊酒,陳寅恪先生復奚言?縱發奮於典籍,亦哀思於國命。

 

林喵喵

共和二八六三年乙巳庚午

西元2022517日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1)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