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啟蒙》(《里仁》第四)
《論語啟蒙》(《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里,居也,亦可表居之邑。擇,選擇。處,上聲,與之處。焉,猶安。知,去聲,智。
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謂。居而不擇仁者之里,與仁者處,不可謂智也。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處,處於。約,窮困也。樂,安樂也。知,去聲,智。利,知仁之美,故欲得之。
仁者可久處貧,長處安。若貧則憂,富則驕,此未明仁者也。桃杏生長於仁,人亦生長於仁。仁,人心之本也。以仁為本,故可安貧樂道。仁者安仁以修其身,知者利仁以成其美。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好,去聲,猶喜好。惡,去聲,猶厭惡。
仁者不失其正,方可審人之好惡。不仁者審人之好惡,則顛倒是非。故若為官不仁,以其好惡而審之於人,則世愈亂矣。
4.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苟,誠也。志,致志。惡,如字,壞處。
誠能致志於仁,則其行無惡也。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是,這。以,用。道,合乎道者也。得,謂不以合乎道者處富貴或脫貧賤。處,接受。惡,厭惡。“不去也”之“去”,擺脫。“去仁”之“去”,違背。惡乎,何以。終食,一飯之頃。違,違背。造次,急遽倉促。是,此,謂仁。顛沛,傾覆流離。
仁者人心,故不可須臾去之。去之則名不稱,故曰“惡乎成名”。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無以,不能。尚,上也,超過。加乎,施加於。蓋,大概。未之見,未見之。
好仁者乃喜好為仁行德者也,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未必喜好行仁,然可潔身自好,故不使不仁加乎其身。仁者心也,若心之所向仁,雖基因不同,皆可成仁,故未見力不足者。孔子歎息時人之不能仁,故曰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過,過失。黨,類也。斯,就。
人之過失,各有不同。聚過失而觀之,即可免於過,斯為仁矣。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讀zhāo,早晨。夕,晚上。
孔子固聞道者也,惟歎世道不昌。故朝聞世道昌,百姓安,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志,致志。恥,以之為恥。議,語也。
致志於道者,心志於道,若恥惡衣惡食,則心役於外。心役於外,固非志道者也,故未足與言道。
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於,對。適,讀dí,偏愛。莫,疏遠。比,親近。
君子之對天下也,無偏無黨,唯義是親。
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謂統治者。懷,思念。小人,謂民眾。土,故土。刑,刑罰。惠,恩惠。
此謂統治者若有德,則民眾安土重遷。統治者若用刑罰,則民眾適彼樂土,今所謂移民也。
4.12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放,上聲,依也。行,行事。
人若依利而行事,此取怨之道也,故多為他人所怨恨。與人交,不可依於利也。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以,靠。禮,履也,所當行之道也。讓,禮之實也。為,治也。何有,謂不難。如,對待。
禮者,去爭者也。致讓而去爭,則世道和美,故讓為禮之實也。當權者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讓,故以禮讓治國不難也。當權者未能謙讓,而欲求利,則民不服,則其國亂。國亂禮不能用,況治國乎?故曰如禮何。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患,擔憂。位,職位。立,立身行道。莫己知,莫知己。
求立身行道,明善道而學行之,方有立位之才德。若不能行仁,則立位徒為害矣。求為可知也者,求學以仁道,則人有可知之德,不患人不知,惟患無德行。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參,曾參。道,謂其學說。一以,以一。貫,貫穿。唯,是。門人,弟子,或謂孔子弟子,或謂曾子弟子,未知孰是。忠,以誠待人為忠。恕,推己及人為恕。
孔子之道一以貫之者,仁也。仁者愛人,以誠待人,推己及人,愛人之表也。
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統治者。喻,曉也。義,事之宜也。小人,民眾。利,人之欲也。
為官者當知事之宜也,以道義正己,有固窮之責,而不可知利。民眾則可知利,民知利而求利,為其本性,亦有助於今之所謂GDP。若官讓利於民,則國富強;若官與民爭利,則國不堪。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賢,品德高尚者。齊,與之齊。內,內心。省,反省。
人當見賢者,而欲與之齊,唯恐己無有此賢。見不賢者,則內心自省,唯恐己亦有此不賢。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幾,微也。志,心之所向。從,接受。違,違背。勞,憂愁。怨,怨恨。
此謂父母有小過,當微諫,若其不接受,亦當敬愛父母,憂父母之錯,而不必怨恨。父母有大過,敬而不違,此陷父母於不義之舉,為不孝。蓋小過無非瑣事之爭,不違仁,不可以此而損人之情也。大過違仁,則必爭。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在,在世。遠遊,出遠門。方,謂知其處也。
古無手機電腦,父母若不知子女所遊之處,遇事則難告之。故當有方。
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參見1.11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年,年齡。知,記也。以,因為。
喜其高壽,懼其來日無多。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恥,羞愧。躬,自身。逮,及也。
君子當訥於言而敏於行。參見2.13。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以,因為。約,儉約。鮮,少也。
奢靡則驕,故失多,儉約則失少。
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欲,應該。訥,言難也。敏,勤捷也。
參見4.22。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德,謂有德者。孤,孤單。鄰,志同道合者。
以德為友者,雖曲高和寡,亦有志同道合者。此勉人修德也。
4.26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數,或曰讀shuò,煩瑣義,或曰讀shǔ,責備義。斯,就。疏,疏遠。
不明其意。蓋謂人與人處,不可不重情。
林婉清
西元2022年5月15日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