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津逮》(1)

 (現在的國家項目,多是導師們帶一群碩博士做的,所以效率要高。而我的文稿全部靠自己獨立寫,加上我還有別的事情要忙,所以不可能更新太快。但因為是我獨立完成,所以我對全書負責。這本《說文津逮》的草稿暫擬用時十年左右,也可能得十幾二十年。《說文》9353字,連重文10516字,我每次更新若干字,分1000餘次更新完。大概算了下,全書可能會在三、四百萬字,希望大家能長期追更。因為是初稿,所以先不寫凡例。考慮到網絡發文,我會盡可能不寫篆字,若出書則會補甲骨金文小篆之類。)

林婉清於河南南陽鄂城寺


《說文津逮》

 

一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於悉切)弌:古文一。

 

今:影紐,臻開三質韻入聲。古:(1)贾海生:影纽,入聲壹部喉音。(2)黄侃:影紐,屑部。

徐鍇曰:“一者,天地之未分,太極生兩儀,一,旁薄始結之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必橫者,象天、地、人之氣,是皆橫屬四極。老子曰:‘道生一。’今云道立於一者,得一而後道,形無欲以觀其妙,故王弼曰:‘道始於無’,無又不可以訓,是故造文者起於一也。茍天地未分,則無以寄言必分之也,則天地在一之後,故以一爲冠首,本乎天者親上,故曰:‘凡一之屬,皆從一’。當許慎時,未有反切,故言‘讀若’。此反切皆後人之所加,甚爲疎朴,又多脫誤,今皆新易之。”又曰: “弋者,物之株橛義,主扵數,非專一之一。若言一弋二弋三弋,如今人言一箇二箇一枚二枚。故曰:‘枚卜也’。箇從竹,枚從木,弋,杙也。杙,亦木也。會意。”嚴可均《校議》:“‘太始’宋本作‘大始’,小徐、《韻會•四質》引作‘太極’。”婉清按:大徐本作“惟初太始”,小徐本等作“惟初太極”。 “太始”“太極”有別。下文“造分天地”乃太極生兩儀之謂也,太極乃氣之始也。《易緯乾鑿度》曰:“太始者,形之始也。”許慎曰:“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依類象形”而造文字,近乎許慎始“一”終“亥”之書旨也。氣在形先,有氣方有形,有形方有文,故無“太始”亦無一也。《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道爲天地之始也,一乃數之始也。太初有無,道法自然而化,一之無名而起,以至有氣有名有形,方可造分天地。天地混沌未分則萬物不成,故分天地乃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者,許氏自云:“其建首也,立一爲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牽條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說文》五百四十部,爲統字也,即所謂偏旁是也。古人作字,先簡而後繁。或一二三,或ⅠⅡⅢ,皆記數而已。“一”字形可見於殷商甲骨,“弌”字形則見於吳禪國山碑,故弌乃後出之文。或弌从戈,其多見於戰國六國金文竹書。小篆廢弌而許慎名之曰古文者,曰弌乃戰國古文也。

【英】one,unique皆源於原始印歐語詞根oi-no-。古英語an,原始日耳曼語ainaz,古斯堪的納維亞語einn,丹麥語een,古弗裡斯蘭語an,荷蘭語een,德語ein,哥特語ains與之同源。

 

元 始也。从一,从兀。(愚袁切)

 

今:疑紐,山合三元韻平聲。古:陽聲安部牙音。

《周易·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虛無爲道之根,由無生有,萌而示兆,爲道之幹,萬物成體,斯謂天元,乃道之實。(參見張衡《靈憲》)天地蘊含大道,生於元氣,故元爲始也。徐鍇曰:“俗本有‘聲’字,人妄加之也。”即俗本原文乃“兀聲”。戴侗、錢大昕、王念孫皆以爲非妄加。如䡇元聲,《論語》作“軏”;髡兀聲,或作“髨”,兀爲聲符爲是。婉清按:當訓首也。元、兀本一字,甲骨文从人,突出其頭。轉註爲始也。如《詩經·閟宮》:“建爾元子”,《傳》:“首也”。元子即長子,乃始義。

【英】head,源於原始印歐語詞根kaput-梵語kaput-,拉丁語caput或爲其源頭。古英語heafod,古撒克遜語hobid,古斯堪的納維亞語hofuð,古弗裡斯蘭語haved,中古荷蘭語 hovet,荷蘭語hoofd,古高地德語houbit,德語Haupt,哥特語haubiþ與之同源。

 

 顛也。至高無上,从一大。(他前切)

 

今:透紐,山開四先韻平聲。古:(1)贾海生:透紐,陽聲因部舌音。(2)黄侃:透紐,先部。
《河圖叶光篇》曰:“元氣闔陽爲天。”《物理論》曰:“水土之氣,升而爲天。”成公綏《天地賦》云:“天地至神,難以一言定稱。故體而言之,則曰兩儀;假而言之,則曰乾坤;氣而言之,則曰陰陽;性而言之,則曰柔剛;色而言之,則曰玄黃;名而言之,則曰天地。”婉清按:古人謂兩儀、乾坤、陰陽、柔剛、玄黃、天地皆生於元氣,道生元氣,元氣生天地陰陽,遂有四時日月寒暑,萬物乃備。故天地皆始乎元氣,此國人之天地觀也。人難言道氣,而兩儀、乾坤、陰陽、柔剛、玄黃、天地皆道之一隅,拘泥字義則難見道矣。唯取法自然而化之,易變爲太極,方可於自然變化之中見物之極也。此非西洋一元、二元可擬之。劉熙《釋名》:“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婉清按:天、顛疊韻。《周易•睽卦》:“其人天且劓”,此“天”即“顛”字。顛,頭頂也。天門冬,中藥又名顛勒,此亦天顛聲通之例。劉熙以顯釋天,聲轉耳,天、坦亦此類也。古之方言亦夥,今人擬音恐難確切,故於古音,當尊訓詁字例,而不可以今人所擬逆推之。波斯之瑣羅亞斯德教,北朝人謂之祆教,若天、獻之聲轉。天竺,唐人又曰身毒,又曰賢豆,天、賢亦此類也。至高無上謂天居人至高處而無上也。从一大者,大,乃站立之人形,一,指事。朱駿聲《通訓定聲》:“大猶人也。天在人上,昂首見之。”今考之甲骨,天乃人站立貌,大其頭,故今人多謂其乃象形字,非指事字。天者,頭頂也。《山海經•海外天經》:“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藏之常陽之山。”此“刑天”之“天”即斷首者也。王國維《觀堂集林•釋天》曰:“本謂人顛頂,故象人形。”婉清謂人生天地間,古人自知有天,昂首見天,則造字言天,殆不必假借顛頂曰天。古人造天,獨大其頂者,抑或謂天處人之上也,故自當大其上以明之,未必即乃顛頂義。存之於此,後人鑒之。

【英】the topof the head;sky,梵語skunati爲覆蓋義,希臘語skynia指眉毛。Sky蓋源於原始印歐語詞根(s)keu-,乃覆蓋義。原始日耳曼語skeujam爲雲義,與sky同源。古英語sceo,古撒克遜語scio皆爲雲義,亦與之同源。

 

 大也。从一,不聲。(𢾭悲切)

 

今:滂紐,止開三脂韻平聲。古:陰聲噫部唇音。

段玉裁曰:“‘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即‘丕顯’之類。”張舜徽曰:“‘丕’有大義,則凡从丕聲之字,亦多有大義。故一稃二米謂之秠,有力謂之伾,大鱯謂之魾。反之,則亦有小義。故孕婦一月爲肧,丘一成爲壞。不聲與丕聲古通。”婉清按:《觀堂集林》:“不者,柎也。”故“不”乃花萼足也,假借爲“丕”,大也。今本《詩經·清廟》“不顯不承”用“不”。《尚書》“丕顯哉,文王謨;丕顯哉,武王烈”用“丕”,二者通用。據今所見古金文竹書之屬,“丕”東漢方從“不”中分化。

【英】grand,拉丁文grandis乃big,great,abundant等義,亦可引申爲noble,sublime,lofty,dignified之屬。後於古法語中寫作grant,至現代法語作grand,與英語字形同。

 

 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聲。(力置切)

 

今:來紐,止開三志韻去聲。古:(1)贾海生:來紐,陰聲噫部齒音。(2)黃侃:來紐,咍部。
徐鍇曰:“吏之理人,心主於一也。《書》曰:‘克肩一心。’史者,爲君之使也。凡言亦聲,備言之耳,義不主於聲,會意。”婉清按:嚴章福《校議議》:“當作‘从一,史聲’,此校者所改。《說文》聲兼義者十有七八,不言亦聲,而義在其中。余謂許君原書凡言亦聲者,皆本部首爲聲。”《尚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孔《傳》:“天王之吏爲過惡之德,其傷害天下甚於火之害玉。”國之安危在政,民之治亂在吏,吏善則民善,吏惡則民惡,若吏無德,則其害甚于猛火。《韓非子》:“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亦此之謂也。古事、史、吏爲一字,後分化。史乃記事者也,吏乃掌事者也,事乃所掌之事也。《商君書•靳令》:“朝廷之吏,少者不毀也。”《韓非子•飭令》:“朝廷之事,小者不毀。”吏、事通用。《周禮•司寇》:“誓邦之大史曰‘殺’,誓小史曰墨”,史乃事也,史、事通用。史加一爲吏,一乃分化符號,以別於史也。吏亦聲訓爲理,謂吏當理也,《物理論》:“吏者,理也。所以理萬機平百揆也。”《漢書•百官公卿表》:“是爲長吏。”顏師古:“吏,理也。”吏、理古音同。吏本即今之官也,漢後方指差役小吏之屬。

【英】official,14世紀英文official指minor ecclesiastical court officer(小教會法官),其或源於古法語oficial。昔拉丁語officialis乃地方法官(magistrate)之隨從(attendant),亦有public official(公務員)義,與今英文之official義近。此三者蓋同源。

 

林婉清

西元2022年5月28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墨萱影草》二則

《墨萱影草》三則

《莊子·天下》惠子《歷物之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