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22的博文

【旧文】那年的西皮二黄

图片
【旧文】那年的西皮二黄   (这是笔记本上记的一段文字,时间应该在大二下学期。这类文章是我少时非常典型的文风,曾经写过非常多,但后来被我全删掉了。如今整理旧日生活,深感这生恐怕再也不可能有这类文字了。这篇既然留下来了,就干脆存个档吧。)   第一次遇到他时是在南宫听戏,唱的是《武家坡》,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戏,便被其中的剧情抛弃到了天荒地老,我实在无法理解这样的故事。他则说:看戏听的是神韵。我的心思实际上并不在戏,只想挽住他的胳膊,轻轻靠在他的肩头。 年轻时总是离现实很远,所遭受的孤独、苦闷还得不到心灰意冷的供养,爱情比起残酷的世界,是上帝对青春的偏爱。戏散了,天也黑了,路上行驶着回校园的公交车。我想着他,静静望着窗外。卿云依依是闹人心绪的离愁,明月弯弯是射人心窝的长弓,连路上的丁香花都送来了丝丝醉人的呢喃。 回忆是因为曾经遗忘,忘记了对爱的无畏会转化为爱的生命,生命的破碎又会化为对爱的诘难。我有时很好奇,到底婚姻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是下班到菜市场买菜,和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回家架起了油锅,一顿饭的烟熏,买再多面膜也补不回来。辛辛苦苦了一个小时,或许丈夫会打来电话,告诉你他加班不能回家。而实际上,他并不在加班,而是在夜市里的大排档和几个哥们喝着啤酒,然后抱怨着这个社会没有给男人应有的尊严。 回学校后,我给他传了《哥德堡变奏曲》。比起他喜欢的京剧,我倒更喜欢巴赫的宁静。我的灵魂时不时会到崩溃的边缘,总希望能有个归属,可他的肩膀靠得住吗?也许寻求皈依是灵魂附体下的虚妄,世界依旧冰冷。也许对生命不公的每一点抗争,都意味着在承受着更多苦难,而宽容包容他的一切,把苦都压到心底,则是另一种人生的绝望。 那天,我在商场看到个在洗手间水池边痛哭的女人,过了一会,她补补妆,装作没事一样走了出去。我能理解她的脆弱,以及那种假装的体面,因为我也那样。后来,我和他又去听京剧了,唱的是《搜孤救孤》,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不得不拿鞭子打好友公孙杵臼。京剧不是要看剧情的,听的是神韵。可人生却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得已,唱出来的是生命的忧虑。

《墨萱影草》(1)

图片
(此專欄是我與人在網絡交流時隨便寫的一些閒言碎語。我會在這裡選擇那些閒話中值得保留的若干內容編輯成文。由於是隨口而說,自然也都是白話,沒有文言功底的人也可輕易讀懂。早年我和人聊天時類似這樣的閒話還有很多,可惜沒有留存。以後則會刻意留存一部分在這個專欄。) 林婉清在湖南懷化沅陵縣龍興講寺 1.法,從水從廌,原作灋。水表均平,廌是一種能明辨曲直的神獸,皆指法律公平。律,是法令。禮,是道德規範。先秦魏國有《法經》,漢有《九章律》。西方古羅馬有《羅馬法》,基督教有《教會法》。而三權分立是洛克、孟德斯鳩後的事。儒家不主張法,因為「民免而無恥」,強制是殘忍的,有彈性的才是禮。 2.「有神」「無神」是西式二分。可實際上,「神」是否等於God呢?不同歷史時期「神」的範疇與概念是否有別呢?早先祭祀祖先或「天」,漢末方有道教,其與外來文化(如佛)是否有關?「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士大夫與民間信仰是否不同?晉東南二仙、福建媽祖因地而異。這背後的層面非常多,不能用簡單代替複雜。 3.按照我讀過的一般音樂史,門德爾松是Romantik風格,海頓、莫扎特則屬於claasik。貝多芬被歸入claasik到Romantik的轉型,舒伯特被歸入Romantik。可愛因斯坦卻喜歡舒伯特而不喜歡貝多芬。愛因斯坦為什麼更喜歡舒伯特呢?我覺得舒伯特尤其是他的藝術歌曲偏古典,比門德爾松含蓄很多。當然,他的交響曲要差很多。學音樂還是得更重視聽感,而不是音樂史。 4.民國中學學術大概有四種路徑,一為乾嘉傳統延續,若章黃、曾運乾,二為借用西學方法論,而未失中學根基,若王國維、陳寅恪。三為借用西學方法而已失中學根基,乃漢學研究,若胡適、傅斯年,包括後來的余英時。四為以論代史。嚴格講,以論代史是意識形態,根本不是學術。 5.西方考古學在學科上屬人類學,國內考古學則屬歷史學。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以至如今,考古資料一直在國內的史學研究中地位很重。可在歷史上起作用和延續傳統的卻是傳世文獻。那些考古文獻未曾介入昔日的文化歷史,所以有「史料價值」,沒「歷史價值」。 6.我:我們如今做的都是西學式的研究,西學最重要的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建立在文獻資料、考古證據、田野調查、數據分析、實驗可重複基礎上,對具體理性問題進行具體考察。所以,從西方學術上,無論文理科,最重要的是「科學」精神,得出符合經驗事實的客觀結論。無論你做什麼學科研究

《說文津逮》(1)

图片
  (現在的國家項目,多是導師們帶一群碩博士做的,所以效率要高。而我的文稿全部靠自己獨立寫,加上我還有別的事情要忙,所以不可能更新太快。但因為是我獨立完成,所以我對全書負責。這本《說文津逮》的草稿暫擬用時十年左右,也可能得十幾二十年。《說文》 9353 字,連重文 10516 字,我每次更新若干字,分 1000 餘次更新完。大概算了下,全書可能會在三、四百萬字,希望大家能長期追更。因為是初稿,所以先不寫凡例。考慮到網絡發文,我會盡可能不寫篆字,若出書則會補甲骨金文小篆之類。) 林婉清於河南南陽鄂城寺 《說文津逮》   一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於悉切)弌:古文一。   今:影紐,臻開三質韻入聲。古:(1)贾海生:影纽,入聲壹部喉音。(2)黄侃:影紐,屑部。 徐鍇曰:“一者,天地之未分,太極生兩儀,一,旁薄始結之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必橫者,象天、地、人之氣,是皆橫屬四極。老子曰:‘道生一。’今云道立於一者,得一而後道,形無欲以觀其妙,故王弼曰:‘道始於無’,無又不可以訓,是故造文者起於一也。茍天地未分,則無以寄言必分之也,則天地在一之後,故以一爲冠首,本乎天者親上,故曰:‘凡一之屬,皆從一’。當許慎時,未有反切,故言‘讀若’。此反切皆後人之所加,甚爲疎朴,又多脫誤,今皆新易之。”又曰: “弋者,物之株橛義,主扵數,非專一之一。若言一弋二弋三弋,如今人言一箇二箇一枚二枚。故曰:‘枚卜也’。箇從竹,枚從木,弋,杙也。杙,亦木也。會意。”嚴可均《校議》:“‘太始’宋本作‘大始’,小徐、《韻會•四質》引作‘太極’。”婉清按:大徐本作“惟初太始”,小徐本等作“惟初太極”。 “太始”“太極”有別。下文“造分天地”乃太極生兩儀之謂也,太極乃氣之始也。《易緯乾鑿度》曰:“太始者,形之始也。”許慎曰:“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依類象形”而造文字,近乎許慎始“一”終“亥”之書旨也。氣在形先,有氣方有形,有形方有文,故無“太始”亦無一也。《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道爲天地之始也,一乃數之始也。太初有無,道法自然而化,一之無名而起,以至有氣有名有形,方可造分天地。天地混沌未分則萬物不

什麼是“國學”?

图片
  林喵喵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什麼是“國學”? 1. 按理講,這篇文章不該寫。我當然很清楚“國學”這個概念的演變,可此問題講起來很麻煩,我不知道怎麼找平衡點比較好。今天決定勉強談一下,是因為有朋友問到我一些細節,我覺得有必要在本文中交代一點具體背景。 2. “國學”這個詞《周禮》就有,指國之學校,如 成均辟雍之類。大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為西方文化的強勢,產生了“新學”“西學”之類,從而傳統的學問就被人叫作“舊學”“中學”“國學”。關於“國學”,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章太炎先生,如1906—1909年他在東京創立了“國學講習會”,談“國學”。 3. 太炎先生講的“國學”分五類,一為“小學”,即傳統的語言之學,如文字、音韻、訓詁,二為“經學”,三為“史學”,四為“諸子”,五為“文學”。太炎先生的這個分類脫胎於傳統圖書目錄的“四分法”。“四分法”目前可知的最早來源是西晉荀 勖 的《中經新簿》 ,至《隋書·經籍志》完全確立,把圖書分為“經史子集”,裡面沒有《佛藏》《道藏》之類,所以佛教、道教的東西都不是“國學”,至於茶道、武術之類就更不是了。綜上,章太炎是在四分法基礎上提煉出的“國學”,僅指“經子文史”之學。 4.那 為什麼叫“國學”呢?正如上文所說,因為面對“西學”的強勢,當時有一部分學者希望能保留住本民族的文化。而“國學”總是比“中學”“漢學”多一點認同感,顯得“含情脈脈”。其實,按照我的觀點看,“國學”這個稱呼並不太合理。因為若叫“國學”,首先就得面對一個問題,即“國”指哪個國?如果是“中國”,那藏滿蒙回莊維吾爾等該不該算?這自然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叫“中學”也有這個弊端。“漢學”儘管沒有,但是“漢學”這個詞被西方人“搶去”了,我們不好再用。“舊學”也不行,畢竟大家都知道“新學”是西方的,和中國沒什麼關係,把自己的叫“舊”總是很奇怪的。這裡不糾結那麼多,總之大家知道“國學”“中學”指什麼就好,我們就姑且按太炎先生指定的範疇用。 5.如今國 人(當然,我文中的“國人”主要也是“漢人”)往往有一個誤解,即改開後所興起的“國學熱”是“國學”,實際上根本不是。我這裡要談的還不是“概念”,的確“國學”這個概念特別近些年非常混亂,可這還不是問題,因為釐清範疇總是很容易的。我要說的是文化的改造是只要完成,就幾乎不可能回去的。從形而下的層面看,我們可以說新文化運動以來,提出了

《汉文学史稿》(《汉乐府》发凡)

图片
林婉清在山西臨汾牛王廟元代戲台 《漢樂府》發凡   人有喜怒哀樂之情,情動於中,故嗟歎永歌,隨物而動,以感鬼神祖考,宮商克諧,遂和天地萬邦,此古人謂之樂者也。樂以制內,禮以修外,制內則和親,修外則不爭,宣豫導和,樹化成風,故可揖讓而天下治。何謂治內?通人心也。《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若其心美邵,其德孔修,以執中之心,煦涵聲教者,方可知樂。故樂非鐘鼓琵琶也,乃聖人之道也。禮可損益,而人情同,樂有盛衰,而情未殊。通禮樂之情,乃可為聖人。   至周道浸微,樂事猶眇。《鹹池》《簫韶》,故不可聞。孔子定樂,亦燔戰火。《詩經》存樂之詞,其管弦未明;後人聞絲簧之聲,而樂道難通。獶雜亂《雅》《頌》,《鄭》《衛》以溺志,故不貞之心已萌,而修身之德益淺。至秦得天下,大為無道。法令吏民而人多詐,奸聲盈室而政教衰。至漢略有所興,而其樂亦未能盡化四海。漢樂府者,蓋武帝所立,以採“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者也,蓋聞先王之聲以稽律呂,考民生之歌以合八風,方可反人道之正也。   昔秦始皇陵出土錯金銀紐鐘,上書“樂府”二字。故今之學者每謂此可證“樂府”非出孝武。然秦之“樂府”未必若漢之“樂府”。《漢書·禮樂志》曰:“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此可謂漢之“樂府”。故採“趙代秦楚之謳”,觀風俗而知得失之“樂府”,殆起於漢矣。何謂“趙代秦楚之謳”?據《漢書·藝文志》,所列如下:   《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燕代謳雁門雲中隴西歌詩》九篇;《邯鄲河間歌詩》四篇;《齊鄭歌詩》四篇;《淮南歌詩》四篇;《左馮翊秦歌詩》四篇;《京兆尹秦歌詩》五篇;《河東蒲坂歌詩》一篇;《雒陽歌詩》四篇;《河南周歌詩》七篇(《河南周歌詩聲曲折》七篇);《周謠歌詩》七十五篇(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周歌詩》二篇;《南郡歌詩》五篇。   聲曲折乃漢時之記譜法,此近乎藏傳佛教央移譜者乎?昔太原王邵撰《皇隋靈感誌》,捃摭民間歌謠,依約圖書讖緯,符命佛經,誦之曲折其聲,有如歌詠(《隋書·王邵傳》),曲折若今之旋律也。歌詩及聲曲折而取於民間者十五家,此即今之所謂“樂府民歌”。其後被之管弦,相和諸曲,亦皆此類。相和諸曲采漢之里巷,而魏晉雅化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