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22的博文

與娟娟書

图片
  林喵喵在常平關帝廟 與娟娟書 娟娟淑覽: 近年逢疫,災眚荐至,蓋避秦之人,於黃綠紅碼,亦或無計於獨善桃源矣。今又封控,不勝掛懷。聞君食用具足,文鐸雖有小恙,亦備之湯藥,余心略有所安。莫言知己海內,比鄰已如天涯。幸山影空濛,秋冬雪月,猶可與君同賞,殆可樂矣。唯嘆世道之難,縱處江湖之遠,筆墨談笑,漁歌唱達,獨養浩然之氣於天地,參造化之功於陰陽,明盛衰之變,無物喜己悲,亦或有所憂,其可比於文正乎? 微信所聞諸事,余亦不勝唏噓,然皆難言之。昔陳寅恪歸國,不論政,不談學,蓋有所指焉。《詩》云:「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群匹。」故尊道者儀威也,明德者令行也,無怨惡者得民心也。若時難治陋,行枉無救,賢者不輔,內省不疚,則民益困而國愈窮。君子以之為恥,避之恐不及。若欲匡正,蓋世猶未陵夷也。若賢者危身,溫辭得禍,則何以正?世道之弊,身安方可微其辭,存仁乃可傳其義。若微辭而殆,孔孟不為。何以知之?孔子七十三壽終,孟子八十四正寢,蓋其可身安也,抑或世尚存仁也。後之蒙文通、劉盼遂,身安尚不可得,於當世之治亂,亦難有所損益。故可法先王之時方可法先王,可師西洋之世方可師西洋。唯宗意識形態之一隅,以其所師為真理,則老莊為白專,伯夷叔齊為消極。賢達避世尚不可得,仍欲救世者,真理部之妄人乎? 若求天下平,於上位者當「無為」二字,於下位者乃「求安」二字。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舜紹堯業,故舜樂《韶》,紹堯之謂也。舜無為而紹堯,世可得而治矣。君紹其所當紹,無為其所不當為,民自知其所為,故國無所不為。禮樂制度,上唯以風化下,不以亂為治下,民自知其所當為當紹,故雖百代可知也。中土之人,皆知其所樂為之事,不與西人異,自求其所樂而樂之,求其所安則安之,民自安樂也。故民皆可自救,不待人救。欲救人者,亦妄人乎?今之網絡,多有妄人,信其邪言,甚可患矣。 子曰:「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民不議。」此曰天下有道,則官不為政,民不議政。何以故?有道則民安,民安則不必議政,官亦不必為政也。西人所言全能政府,官為政夥,西人所言有限政府,官為政寡。故有限政府近乎無為而治,亦近乎民主。民主者,無為而治之表也。無為而治,民主之實也。君無為,官不為政,民自安樂,則民自主也。民何待其救?世界何待其救?民可自救,天下自有所變易之由。欲救民,恐民益窮困矣。故余於網絡諸言難言之,於馬克思之墓誌,吾亦不與也。

當區分“家”“教”“信”三者異同

图片
林喵喵在忻州金洞寺 當區分“家”“教”“信”三者異同 幾十年前,學術界曾經有過一次討論,即“儒家”是不是“教”。得知這件事時,我很詫異,因為這個問題打一開始就是一個偽問題。他們所基於的思維前提是西方意義上的宗教觀(特別是德國意義上的,或馬克思主義或如尼采、舍勒之類)。也許他們不這麼認為,但其在潛意識裡的確是這樣。因為他們會默認存在一個普遍的“宗教”概念,這一概念或許是歷史上的過渡性現象,會隨著歷史的發展產生、興盛、消亡。或者宗教是人的一種生存現象,不會隨著現代化而消失。總之,這種東西是人類文明均存在的,西方如此,東方也如此。問題是,真如此嗎?儒家的產生所基於的社會背景,並不同於religion(所謂“教”)所產生的背景,二者所基於的形而上學前提在根本上就不同。Religion這種東西,在中國真存在嗎?先秦對祖先的祭祀,是不是religion?我們如何定義religion?儒家又與其是什麼關係呢?這些並非不論即明的。 如果我此處換一下翻譯詞彙,大家便可以感受到其差異。“教”的本義是“教化”,《說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即本來是基於居上位者要有道德,進而影響到民眾,從而“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才是教。所以,“儒家”確實是有某種“禮教”的理想的。同樣,西方的religion也有倫理的要求,可這種要求是“戒”,基於某種“神授”之類,而非“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這樣的“教”,可見儘管都有訴諸於倫理的一面,不過卻有本質的不同。我們這裡不討論“好壞”,因為二者隨著歷史的發展各體現出了一些缺陷,講起來很複雜,這裡僅說二者的“教”所產生的思維前提是不同的。Religion必須要有對“神”的“信”,因此,誕生於中東的“亞伯拉罕教”更準確的稱謂是“信仰”而不是“教”,即“基督信仰”“伊斯蘭信仰”而非“基督教”“伊斯蘭教”。“儒家”更準確的說法也不是“教”,“教化”是一種理想的社會治理方式,方式不等於“學說”。先秦有許多的學說,如“儒家”“道家”“墨家”,“儒家”也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儒家”也不應該是“教”,而當稱“家”或是“子”(諸子之“子”),而“經”則是“子”之前誕生的“先王之書”。但隨著語言的演變,漢語中也可以把“學說”稱之為“教”了,但在近代之前依舊還不是religion那種“教”。“佛教”則產生於古印度,在“佛教”中“佛”是“眾生”修行而成,因此是一